平安建设

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

发布时间:2021-11-26来源:编辑:潘峰

青少年是一个家庭的未来,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全社会尤为重视的一项工作。但是,一些青少年出现了一些很棘手的心理问题……

一、帮助处于自杀高危中的青少年

(一)首要的任务是识别“自杀高危”。许多青少年并不会跟成年人沟通自己的自杀念头,因此及时识别至关重要。有以下征兆的青少年可能处于自杀危机中:

1)近期自杀未遂的青少年是自杀死亡的极高危人群;

2)情绪上变得不稳定或明显的心情很差;

3)人际关系变差;

4)睡眠困难;

5)学习成绩显著下降,或出现逃学、在课堂上捣乱等行为;

6)出现酗酒、使用毒品等行为;

7)近期遭遇重大生活事件,或长期存在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学业等方面的困难;

8)出现“活着真是很辛苦啊!”“真想死了算了!”“我要是死了,我的XX东西就留给你……”等言语,尤其要留意青少年的社交媒体(如微信朋友圈、QQ、微博等)上的发言。

(二)关心、尊重和支持。对处于困难中的青少年要表达足够的关心,多利用开放式提问的方式,如“我注意到你最近好像遇到一些困难,能跟我谈谈吗?”“我觉得你好像精力不足,上课犯困,你最近睡得怎么样?”等,来获得青少年的回应。在交谈中要表现出对青少年的尊重、理解、无条件支持。

讨论自己的负性情绪和体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要有耐心。可能需要多次尝试,青少年才会真正打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三)直接询问自杀念头。当已经和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关系,确认青少年处于自杀高危当中,就可以直接询问他/她有没有自杀的想法。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问“你有没有想过自杀?”是很困难的,很难说出口。但是直接询问自杀念头非常重要。因为这会给青少年坦率地讨论自杀问题的机会,也就给了我们评估他/她的自杀风险有多高的机会,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下一步如何提供帮助。

许多研究和实际临床经验都表明,直接询问一个人有没有自杀想法,并不会导致他/她变得想自杀。

(四)评估到即刻自杀风险以后,要怎么处理?遇到困难和痛苦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出现自杀的想法。如果这些想法只是短暂的、一过性的,没有自杀计划或自杀准备,说明个体的自杀风险较低。

如果长期存在这些想法,想好了用什么方式自杀,准备好了所需条件,甚至已经尝试过自杀,那么个体即刻自杀风险较高,需要通知青少年的家人、老师等,并说服家人尽快送其到精神科就诊,接受积极的治疗。在发现即刻自杀风险到送至医院就诊的这段“窗口期”,要特别注意预防自杀,应24小时专人看护,去除环境中所有可能用于自杀的工具,并注意安抚其情绪。

二、家庭、学校和社会需要做的

(一)家庭

父母是青少年的监护人,家庭是青少年出生成长的地方,也是青少年最后的避风港。

父母应该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做好孩子的表率,提升自己的沟通交流能力,为子女提供恰当的养育方式。及时敏锐发觉孩子的烦恼,并积极倾听,不要仅限于物质上的满足,而忽略了情感上的交流。

每个青少年都会遇到各种负性事件:如父母争吵、学业压力、交友受挫等,有时候青少年的烦恼对于成年人来说只是无关痛痒的小事,但对于青少年来说,却是很严重的事件。由于青少年尚处于大脑发育未完全成熟的阶段,思维敏捷,认知发育较情感发育完善,情绪易波动,行为易冲动,遇事应对方式还相对幼稚,很容易让自己陷入更糟糕的境地。此时如果没有家长的支持和引导,青少年很容易在这些事件中失去勇气和信心。家长要注意和学校进行有效沟通,可通过参加家长会、与老师联系等方式,获知青少年在学校里的表现。当学生在家中有异常表现时,也要及时和老师沟通。

同时,家长要科学看待精神心理疾病,当孩子有这方面的问题时,要及时就诊,而不应该觉得患这些疾病很羞耻,或担忧别人误解是家长教育的问题,导致延误了就诊的时机。

(二)学校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社交的场所,是青少年获得成长的必经之路。

学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积极宣传心理卫生知识,举办预防自杀讲座,开展反校园霸凌的活动。同时,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加强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及早识别高危青少年。重点关注那些学业困难、家庭困难或遭受霸凌的青少年,建议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援助。当学生出现自杀、自伤行为时,启动危机事件应急处置流程,首先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

(三)社会

心理卫生工作者要向全人群宣传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让更多青少年有机会接受专业服务。政府需管制自杀工具的获取途径。媒体需加强对于自杀防控的报道,向已经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宣传公益性心理热线或者心理救助机构信息。政府需构建一个能有效帮助青少年的社会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学校、社区心理服务机构等向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转介的绿色通道,对于处于家庭危机中的青少年能及时提供法律、心理、医疗、经济等援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