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炮”的表象与内在 不可粗暴画等号

发布时间:2018-09-14来源:晶报编辑:黄一珏

最近,“娘炮”这个词突然流行,甚至走出了国门。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日前报道,最近几年,中国内地出现了一批年轻、帅气的“小鲜肉”男偶像,他们拥有众多粉丝,被视为票房大卖的保证,但他们与传统男性形象不同的气质和风格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感。

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所谓“娘炮”,指的就是娘娘腔,意思是男人动作、行为、形象女性化。“娘炮”当然不好,但是,正如有评论说,社会应包容多元审美,一个理性的社会不提倡动辄扣帽子,上纲上线,即宣扬娘炮有罪论。

事实上,所谓“娘炮”,我国古已有之。有人考证,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十大美男子,其中七个来自魏晋时期,人们常说的“魏晋风流”其实就是一种“娘炮”。但是,魏晋人在逼仄的社会政治环境中,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最终蔚然而成魏晋风度、魏晋精神。可见,“娘炮”的表象与内在精神未必是画等号的。

也就是说,正如男人蓄大胡子、留长发、戴鸭舌帽不一定就是艺术家;长得膀大腰圆不一定就是硬汉一样,外表纤秀白皙也不一定就是“娘炮”。比起“娘炮”,在我看来,男人没有担当精神、人格萎缩乃至内心黑暗的行为,比“娘炮”糟糕一万倍。

1900年,敦煌出土了一批唐代文献,其中有十几封《放妻书》,也即当年的离婚协议书,读来颇有意思——“愿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蛾媚,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自别已后,愿妻再嫁富贵得高,夫主再侵凌论理。一似如鱼得水,任自波游;马如捊网,任山丘……”看看,离婚协议书都写得如此深情款款,散发着一种浓烈的“娘炮”之气。可是,这种“娘炮”背后的爱与包容,“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不正是大唐帝国文化活泼、健康、强盛的一种注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