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评:必须从源头切断数据造假利益链

发布时间:2018-10-30来源:深圳晚报编辑:陈琳君

不久前,旅行平台马蜂窝被曝数据造假,2100万条点评中有85%以上是从竞争对手网站抄袭来的。业内人士表示,数据造假问题,包括刷单、刷量、刷分、搬运原创内容等,已成为行业的大问题,也是目前许多点评类网站的“潜规则”。

对商家来说,在具有影响力的平台刷单、刷量,可以提升商家的排名和影响力,更多的好评和更靠前的影响力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决定,从而为自己赢得更多的生意。因此,许多电商网站以及线下的营销公司等都纷纷做起了刷点赞刷评价的生意;另外对于平台而言,对许多商家刷评论或刷单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方面有利于拉动流量,除此之外,对于评价排名的引导和操作,本身也可以形成一种获利颇丰的“经营项目”。

信息不对称一直是消费者权益容易受到损害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网络科技迅猛发展的情况下,产品网络化、虚拟化、科技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一矛盾越发突出。正因为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知情权是消费者最基本的权利,只要是与正确判断、选择、使用有关的信息,消费者都有权知悉,经营者都应当提供,而且必须确保提供信息的真实、全面,不能让消费者造成误解。

电商平台刷单、OTA行业照抄点评、餐饮外卖行业商家证照造假、网约车司机驾驶证和车牌造假……数据信息造假的乱象不仅存在于马蜂窝这样的旅行平台。多行业且范围极广的数据造假,不仅仅是对消费者权利的侵害,也涉嫌对投资人进行欺诈,对于相关各行业的健康发展环境也是一种污染。这样的造假行为,不仅给行业市场发出了错误的信号,也给整个产业以及服务业市场发送了错误的信号,最终结果是导致资源错配,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乱象,扰乱市场和经济运行。

在数字经济时代,对数据造假行为,必须严惩不贷,也必须从监管制度层面入手,及早在源头上进行治理。马蜂窝事件不仅捅破了互联网的数据造假“马蜂窝”,并且暴露了很多整体机制上的问题。商家急于牟利的心态、相关平台的纵容、数据造假行为举证困难、监管维权成本较高等原因,一并构成了数据造假的土壤。因此,监管与治理必须从市场现实出发,从维护市场运行规则、保护消费者权益、厘清市场环境等方面入手,通过有针对性的法规政策,切断数据造假的利益链,确保平台自律监管的落实,由此才能形成市场的良性竞争,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