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判处死刑的坚决判处!最高法为何如此强硬表态

发布时间:2020-05-19来源:晶报编辑:陈琳君

5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7件依法严惩侵害未成年人权益典型案例。最高法表示,对侵害儿童权益的案件中罪行严重、情节恶劣者,该重判坚决依法重判,该判处死刑的坚决依法判处死刑。

“该重判坚决依法重判,该判处死刑的坚决依法判处死刑”——这样的表态语气极重,也宣示了最高法对于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明确态度。

一段时间以来,有涉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案件和事件不断撩拨着公众神经。比如企业高管鲍毓明涉嫌性侵养女事件,比如去年引发举国关注的新城控股董事长王振华猥亵女童事件,等等。

孩子是一个社会最柔弱、最需要呵护的群体。一些心理极度扭曲者将魔掌伸向孩子,已经击穿了人性底线,必须施以严惩。这一点,在众多国家已形成共识。

比如在美国,性侵儿童是重罪。不管当时的情况如何,也不管是男是女,只要成年人与未成年人有性关系,有人举报,提起诉讼,一旦确认属实,成年当事人就会被判强奸罪。关于处罚,各州法律不尽相同,20年监禁最为常见,也有严重情况的会被判处终身监禁。

1994年,年仅7岁的美国小女孩梅根不幸遇到个有性侵前科的人,此人将她性侵后残忍杀害,这起案件一度引发全美广泛关注。在鼎沸的舆论声中,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于1996年签署了一项纪念梅根的法律,由此建立了性罪犯和骚扰儿童罪犯的档案,将有性侵前科的罪犯个人资料公开在网络上,这些资料包含照片和个人信息,随时可以被人查询到。

出狱后,他们也不得居住在幼儿园直至高中校园半英里以内,而且不管他们以后搬到哪里,都要先到当地警察局备案。他的照片、地址、特征,甚至工作单位、开车的型号、常去的地点都要被公开。此外,美国20多个州规定,性侵犯罪者出狱后都需要戴GPS脚环和手环,受到警察24小时的监督。当他们靠近学校的时候,监控者就会收到信息。如果自行拆除手环,就会被立刻逮捕。诸如此类的做法,都值得参考借鉴。

一直以来,我国现行法律对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有不少模糊地带。比如对于利用教师身份、网络空间实施猥亵儿童行为,以及对同性儿童进行猥亵,即便是勉强定罪,也很难作为加重情节。但最高法关于“性侵儿童性质、情节极其恶劣坚决依法判处死刑”的表态,传达了一种鲜明的态度——对性侵害儿童犯罪零容忍,而相关典型案例的发布,也为具体的审判和量刑工作提供了依据。

一个善治的社会,容不得那些肆意践踏未成年人利益的人妄为。该判处死刑的坚决判处——这是最高法的态度,也是民众的心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