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是第30次全国助残日。这一天,全国首个示范性无障碍事业产业创新孵化基地——深圳市无障碍孵化空间正式揭牌。在那里,无论是墙面扶手、自动升降办公桌还是无障碍洗手间、办公区门口的语音播放器等,都让人体验到了无障碍的新奇感受。
这是深圳推进无障碍城市建设的又一个亮点。2018年,深圳率先提出创建无障碍城市,并发布了《深圳市创建无障碍城市行动方案》,从制度层面开启了地方性顶层设计。2019年12月,深圳又率先出台全国首个无障碍城市总体规划,提出通过理念文化、制度规则、空间环境三个维度,率先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全地域、全流程、全方位的无障碍城市。
无障碍是国际化城市品质,是现代化特别是人的现代化重要指标。在无障碍建设已成为发展共识的今天,我认为,有两个理念值得强化与强调——首先,无障碍所对应的不只是残障人士,而是每一个人。《世界残障报告》曾指出,人一生中平均有大约11%左右的时间处于残障状态。事实上,健全人也有弱势的时候,比如婴幼儿、孕妇、伤患者、负重者、年迈者等,都需要无障碍设施的助力。明白这一点,对无障碍建设的重要性可能会有新的认识。
其次,无障碍不只是一种设计、技术,不仅仅指向各种可触可感的硬件设施,它也指向了我们的内心。如果,当任何一个障碍形成时,我们每个人都能自觉地去消除它;当任何一个残障者参加任何公共活动时,都能得到足够的尊重……这才意味着我们完成了内心的无障碍建设。我们不仅要建设物理意义上的无障碍孵化空间,也要构建心灵层面的无障碍孵化空间。
消弥偏见与隔膜,以开放、包容、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这样的心灵才是无障碍的,这样的城市才是真正的无障碍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