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网友爆料,称西南交通大学本科生陈某某大学期间所修21门工科基础必修课中,有6门课挂科或缓考补考,但成绩却被修改,最终被保送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而陈某某的父母均为西南交大的老师。
针对这一爆料,西南交大已作出回应,称陈某某父母确为学校老师,目前学校已启动事件追责程序。
这些天,类似的新闻不断撩拨着公众的神经。
比如艺人仝卓因极偶然地被发现涉嫌高考舞弊,结果一查一个准。
比如山东高考“落榜生”陈春秀发现自己被人冒名顶替上了大学。造假者陈双双(化名)亲戚、当地街道办人员称,陈双双学籍是其父亲花2000元从某“中介”处购买而来。
比如山东聊城最近又曝光了一起冒名顶替上中专的事件,据媒体报道,冒名者系街道党委委员,当地纪委已介入此事,目前学校已依据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决定注销冒名者学籍,撤销其毕业证书。
……
人们常说“读书改变命运”。读书是阶层流动的重要路径之一,也是决定命运走向的触发器。在前面提到的几个事例中,被“偷走人生”的人都留下了许多令人唏嘘的故事,但当这些故事不断堆积时,便又有了值得社会关注和反思的意义。
假如我们只是将这些“人生神偷”的出现归结为偶然,归结为几个无良之辈的暗箱操作,则未免有避重就轻之嫌,诸如此类的事件层出不穷,指向已十分明确——学界腐败。
进一步说,当类似的事件密集出现时,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对命运流转的感叹,以及对个案、个人的义愤,而应按图索骥,对整个学界生态予以客观的审视。
比如翟天临论文造假事件的出现,就直接推动了我国高校学风的重塑,那么眼下冒名顶替上学、改成绩保研等事件接连被曝光,又是否能促成对学界腐败的一次全面的整肃和清算呢?
那些由权力和金钱淬炼而成的“人生神偷”将手伸进了校园,正在撼动一个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