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教育让一个人的成长更加“无障碍”

发布时间:2020-09-08来源:晶报编辑:潘峰

《深圳经济特区无障碍城市建设条例(修订起草稿)》在今年4月就已面向社会征求意见。为确保立法民主化、科学化,根据立法有关规定,该《条例(修订起草稿)》日前在深圳残疾人网全文公布,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引人注目的是,该《条例(修订起草稿)》指出,要培育市民无障碍城市文化素养,厚植城市无障碍文明。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把无障碍人文纳入文明城市建设范围,每年12月5日为本市无障碍城市宣传促进日。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无障碍城市文化教育纳入中小学校和学前教育机构教学内容。每学期开设不少于5个课时的无障碍课程。

这样的表述令人眼前一亮。

英国作家狄更斯认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它对弱者的态度。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缩小残障人士与健全人享用公共资源的差距,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早在1959年,欧洲议会就通过了“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公共建筑的设计与建设的决议”。

作为我国最早开展无障碍建设的城市之一,深圳较早地进行了这方面的先行先试,在全国无障碍发展中始终处于引领地位。

比如,去年12月3日也即第28个国际残疾人日那一天,《深圳市无障碍城市总体规划(2020—2035年)》正式公布,首次提出“身心障碍者”概念,不再叫“残疾人”,体现了对这一类人群的尊重。

在这里,还有必要指出的是,无障碍建设不仅仅事关残障人士。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障碍状态,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出版的《世界残障报告》指出,人一生中平均有11%左右的时间处于残障的状态。所以,要建设无障碍城市,首先需要走出这样的认知“障碍”。

而要走出这样的认知“障碍”,包括更好地理解“身心障碍者”的内涵,离不开大力宣传推广,厚植无障碍文化教育。如何推广?如何厚植?将其纳入中小学校和学前教育机构教学内容,是一条必由之路。

该《条例(修订起草稿)》指出,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残疾人联合会编制中小学校和学前教育机构无障碍城市文化教育教材。编制这方面的教材也是一项创举,为了使其更好地落实初衷,应鼓励专业人士与市民积极建言献策,集思广益,使无障碍教材的编制实现“无障碍”。

据悉,深圳将借鉴国内外无障碍城市建设经验,利用5G、人工智能、万物互联等构建起信息系统迅速发展势能,研究搭建满足身心障碍者可视、可听、互动式无障碍场景,让身心障碍者在上学、就业、旅行、康复各个场景“可就地、可指引、可避障、可融合”,全时全链全网全方位无障碍,形成设计规划、法律法规、市民文化、教育培训、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全景式”互联网+无障碍和融资共建“八位一体”的城市新形态,探索一条智慧和无障碍完美融合的可推广可复制的超大城市新型治理路子。这样的愿景,也可以在无障碍城市文化教育教材中得到体现。

无障碍建设不是文明城市的装饰品,而是现代文明城市建设中不能退让的底线。深圳一直在践行这样的理念。让一个人从小就接受无障碍文化教育的熏陶,在心里构筑起无障碍人文理念,一个人的成长才会更加“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