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盐田区环境质量分析报告(2019年)

发布时间:2020-04-08来源:深圳新闻网编辑:邓雪婷

概述

2019年盐田区环境质量基本情况如下: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范围为19~193,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4.5%,全市排名第2,未达到市生态文明考核目标值。PM2.5平均浓度为19.4微克/立方米,全市排名第1,达到市生态文明考核目标值。

共有9条河流(10个断面)纳入监测,盐田河、骡马岭水、大梅沙河等7条河流水质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大三洲塘水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盐田河右二支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与去年同期相比,骡马岭水水质明显好转;大三洲塘水水质有所好转;盐田河、大梅沙河、小梅沙河等6条河流水质无明显变化;沙头角河无去年同期值无法进行同比。盐田区河流水质指数全市排名第1,河流水质指数同比下降幅度全市排名第11。

盐田区仅有1个饮用水源纳入监测,监测结果显示三洲田水库达到地表水Ⅰ类标准,达标率100%。

近岸海域共有两个常规水质监测点,小梅沙湾口和沙头角湾口均达到国家海水水质第一类标准。

鹏湾二村、太古物流仓两个功能区噪声监测点位的昼间和夜间达标率均为10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5.5分贝,达标率为100%。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为66.5分贝,达标率为100%。

纳入监测的污水处理厂有2个,共监测7厂次,达标率100%。全区无纳入监测的水环境重点排污单位。

一、环境空气质量

(一)空气环境现状

盐田区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共有两个,分别为盐田子站和梅沙子站,均为国控点。

2019年,盐田区环境空气有效监测天数为365天,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范围为19~193,达到Ⅰ级(优)的天数为195天,达到Ⅱ级(良)的天数为150天,Ⅲ级(轻度污染)的天数为17天,Ⅳ级(中度污染)的天数为3天,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4.5%。全市排名第2,与2018年相比,空气质量优良率下降4.7个百分点。其中盐田子站环境空气有效监测天数为347天,优142天,良179天,轻度污染25天,中度污染1天,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2.5%,全市21个子站排名第5,与去年同期相比,空气质量优良率下降6个百分点;梅沙子站环境空气有效监测天数为360天,优193天,良138天,轻度污染24天,中度污染4天,中度污染1天,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1.9%,全市21个子站排名第6,与去年同期相比,空气质量优良率下降7.5个百分点。全区及两子站2019年的空气质量优良率均低于市生态文明考核目标值97.2%。

2019年盐田区PM2.5浓度19.4微克/立方米,全市排名第1。其中,盐田子站PM2.5浓度18.3微克/立方米,全市21个子站排名第1;梅沙子站PM2.5浓度20.5微克/立方米,全市21个子站排名第4。全区和两子站2019年的PM2.5浓度均低于市生态文明考核目标值22.0微克/立方米。

2019年,盐田区SO2、NO2、PM10、PM2.5、CO、O3平均浓度分别为6微克/立方米、23微克/立方米、33微克/立方米、19微克/立方米、0.6毫克/立方米和72微克/立方米。与2018年同期相比,2019年O3平均浓度上升了13微克/立方米,CO平均浓度保持不变,SO2、NO2、PM10和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了1微克/立方米、2微克/立方米、2微克/立方米和1.2微克/立方米。

全区环境空气超标污染物主要为臭氧,超标20天,与上年同期相比,超标天数增加17天。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019年,盐田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下降的原因是有20天臭氧浓度超标,超标主要集中在9月和10月,超标天数共计14天;其中梅沙子站有29天臭氧浓度超标,9月和10月超标天数共计21天;盐田子站有23天臭氧浓度超标,9月和10月超标天数共计12天。分析原因主要如下:

一是不利气象条件影响。9月和10月盐田区主要气候特点为高温干燥少雨,高温、充足的日照会加剧大气发生光化学反应,有利于臭氧的生成。同时受干燥、无雨、弱风等不利天气的影响,空气对流较弱,大气水平和垂直扩散条件较差,进一步促进了臭氧的积累。

二是受PM2.5与臭氧之间耦合机制影响。PM2.5与臭氧均为二次生成物,形成机制复杂,且PM2.5与臭氧受共同前体物的影响虽然近年来盐田区PM2.5持续降低,但由于未对PM2.5与臭氧污染协同控制,臭氧浓度反而呈上升趋势。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针对全区空气质量问题,为了减轻臭氧污染,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在日照强烈时段增加洒水频次,实行洒水车、雾炮车同时作业。二是持续开展餐饮油烟专项治理,减少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产生。三是控制车辆出行,减少汽车尾气的产生。四是禁止日照强烈期间臭氧污染易发时段露天喷漆作业及建筑墙体涂刷装饰、市政道路划线、栏杆喷涂等使用有机溶剂的作业。五是开展颗粒物-臭氧协同治理,研究制定或优化颗粒物-臭氧协同治理策略。

二、水环境质量

(一)水环境现状

1.河流水环境

盐田区纳入2019年监测的大小河流总共9条,监测断面为10个。2019年,盐田河、骡马岭水、大梅沙河、小梅沙河、深坑水、沙头角河、大水坑等7条河流水质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大三洲塘水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盐田河右二支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盐田河右一支未开展监测。与去年同期相比,骡马岭水水质由Ⅳ类变为Ⅱ类,水质明显好转;大三洲塘水水质由Ⅳ类变为Ⅲ类,水质有所好转;盐田河、大梅沙河、小梅沙河、深坑水、大水坑水质保持为Ⅱ类,盐田河右二支水质保持为Ⅳ类,水质均无明显变化;沙头角河无去年同期值无法进行同比。从水质指数来看,各河流中水质指数最高的盐田河右二支,水质指数为5.6150;与去年同期相比,盐田河右二支、骡马岭水水质指数基本保持稳定;盐田河、大梅沙河、深坑水、大水坑水质指数有所下降;小梅沙河水质指数明显下降;沙头角河无去年同期值无法进行同比。

盐田区仅盐田河存在多个断面,盐田河包括双拥公园和盐港中学两个断面,两个断面水质均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与去年同期相比,双拥公园断面和盐港中学断面水质均保持为Ⅱ类。从水质指数来看,双拥公园断面和盐港中学断面水质指数均有所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12.7%和18.4%。

2019年盐田区河流水质指数全市排名第1,河流水质指数同比下降11.95%,河流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改善幅度全市排名第11。

2.饮用水源

盐田区饮用水源为三洲田水库,2019年水质达到地表水Ⅰ类标准,水质指数为2.2108,营养状态等级为贫营养。与去年同期相比,三洲田水库水质保持为Ⅰ类;水质指数有所下降,下降幅度为10.0%;营养状态等级由中营养变为贫营养,富营养化水平有所减轻。

3.近岸海域环境现状

盐田区近岸海域共有两个常规水质监测点,分别为小梅沙湾口和沙头角湾口。监测结果显示,2019年盐田区近岸海域小梅沙湾口和沙头角湾口均达到《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第一类标准,均达到功能区要求。与去年同期相比,小梅沙湾口水质保持为一类,沙头角湾口水质有所好转,由二类变为一类;就平均综合污染指数而言,小梅沙湾口与沙头角湾口水质指数均有所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19.1%和13.3%。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019年,盐田区除盐田河右二支为轻度污染外,其它河流水环境质量状况整体保持优良状态。与上年同期相比,盐田河右二支水质均为Ⅳ类,水质保持不变,2019年盐田河右二支主要污染物为氨氮。

造成河流水质污染的原因:盐田河右二支每季度仅监测一次,分别于1月、5月、7月和10月开展监测;其中1月氨氮浓度值3.07mg/L,较地表水Ⅴ类限值高1.07mg/L,1月氨氮浓度较高的原因是因为盐田河右二支1月所采样品为河道岸边截污管道内溢流出来的截污污水,不代表盐田河河道水质。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是全力开展水污染治理成效巩固管理工作。坚决落实“水污染治理成效巩固管理提升年”各项工作部署,确保水质持续改善。二是加强管网协调设计。对上下游管道不匹配的管网系统,应进行重新梳理,增设调蓄池,防止污水中途溢流。三是加快雨污管网联网投用,减少生活污水排入截污池。全面梳理新建雨污分流管网与现状干管、不同实施主体的管网项目及沿河截污管之间的有效衔接问题,继续完善市政污水收集系统,建成区污水管网全覆盖。四是继续推进对施工工地的管理。全面督促施工单位加强管理、文明施工,施工废水需经处理后排入城市排水设施污水管网,杜绝施工废水以任何方式进入河流。

三、声环境质量

(一)功能区噪声

盐田区共有鹏湾二村、太古物流仓两个功能区噪声监测点位,鹏湾二村属2类功能区,太古物流仓属3类功能区。2019年度,鹏湾二村、太古物流仓昼间和夜间达标率均为100%。

(二)区域环境噪声

按照深圳市集中连片建成区内1800米×1800米网格噪声监测布设方案,盐田区共有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点位5个,其中2类标准适用区域1个,3类标准适用区域4个。2019年,盐田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5.5分贝,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0.5分贝;达标率为100%,与去年同期持平;区域环境噪声总体水平为三级,声环境质量一般。

(三)道路交通噪声

全区设立有明珠大道、北山大道、东海大道、沙深路、沙盐路、深盐路6个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点。2019年,盐田区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为66.5分贝,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0.7分贝;达标率为100%,与去年同期持平;道路交通噪声总体水平为一级,声环境质量好。

四、污染源和污水处理厂

2019年,盐田区纳入监测的污水处理厂共2个,分别为盐田水质净化厂和小梅沙海洋世界水质净化工程。2019年共监测7厂次,监测结果显示污水处理厂总排口未出现超标情况,达标率100%。全区无纳入监测的水环境重点排污单位。

附图:

 

图1 盐田区空气监测点位布设情况

图2 2019年盐田区环境空气监测点空气质量优良率同比变化

图3 2019年盐田区空气主要污染物变化情况

图4 2019年盐田区主要河流水质指数与上年同期对比

附表:

表1 2019年盐田区各站点环境空气质量情况

表2  2019年盐田区环境空气浓度监测数据统计

表3  2019年盐田区空气污染物超标天数同期对比

表4  2019年全市各区(新区)空气质量对比

表5  2019年全市21个监测子站空气优良率和PM2.5浓度排名

表6  2019年盐田区河流水质概况

表7  2019年全市各区(新区)河流水质指数对比

表8  2019年盐田区饮用水源水质同比变化情况

表9  2019年盐田区近岸海域水质同比变化情况

表10  2019年盐田区功能区噪声达标情况

表11  2019年盐田区区域环境噪声达标情况

表12  2019年盐田区道路交通噪声情况


附件:

盐田区2019年环境质量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一、环境空气质量

(一)空气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是空气质量有所下降。2019年盐田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4.5%,较去年同期下降4.7个百分点,全市排名第2名。2019年盐田区及两个子站均未达到市生态文明考核目标值97.2%,两个子站空气质量优良率较去年同期也有不同程度下降。

二是全区臭氧污染形势严峻。全区仅出现臭氧超标,超标天数为20天,同时盐田区臭氧浓度年均值为72微克/立方米,浓度值在全市10个区最高,较浓度最低的坪山和龙华区高14微克/立方米。

(二)原因分析

2019年,盐田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下降的原因是有20天臭氧浓度超标,超标主要集中在9月和10月,超标天数共计14天;其中梅沙子站有29天臭氧浓度超标,9月和10月超标天数共计21天;盐田子站有23天臭氧浓度超标,9月和10月超标天数共计12天。分析原因主要如下:

一是不利气象条件影响。9月和10月盐田区主要气候特点为高温干燥少雨,高温、充足的日照会加剧大气发生光化学反应,有利于臭氧的生成。同时受干燥、无雨、弱风等不利天气的影响,空气对流较弱,大气水平和垂直扩散条件较差,进一步促进了臭氧的积累。

二是受PM2.5与臭氧之间耦合机制影响。PM2.5与臭氧均为二次生成物,形成机制复杂,且PM2.5与臭氧受共同前体物的影响。同时,PM2.5可与来源复杂的大气微量气体(特别是臭氧及其前体物)相互作用,干扰地球的辐射强度,从而影响臭氧的生成。当盐田区PM2.5浓度值持续降低时,但由于未对PM2.5与臭氧污染协同控制,臭氧浓度反而呈上升趋势。

三是二次污染源影响。二次污染源包括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等,主要与机动车尾气、工业企业VOCs相关源有关。随着近年来盐田港吞吐量的持续提升,数量和规模陡增的靠港船舶给大气环境带来了一定影响。

四是生物源VOC影响。盐田区林地面积约4792公顷,植物种类丰富。植物是生物源VOC的重要来源,研究表明生物源VOC在光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反应活性是人为源VOC的2-3倍,更利于臭氧形成。

(三)对策建议

针对全区空气质量问题,为了减轻臭氧污染,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强化臭氧前体物排放管控。继续推进推动绿色低碳港口建设和循环化改造项目,加强盐田港码头、工业企业和交通沿线等重点领域的氮氧化物排放管控。

二是完善臭氧预报预警机制。依托盐田区环境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加强环境、气象等部门信息联动共享,完善现有臭氧预报预警机制。

三是加强空气污染区域联控联防。臭氧的大气寿命较长,可以远距离传输,形成区域性污染,控制臭氧污染必须厘清不同区域间的相互贡献,实行区域联防联治。大力推进与香港、龙岗、坪山、大鹏等周边区域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建设,全面提升臭氧污染防治应对水平。

四是探索制定颗粒物-臭氧协同治理策略。臭氧化学生成机制及与PM2.5相互作用机制均较为复杂,通过开展PM2.5与臭氧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探索制定颗粒物-臭氧协同治理策略,进一步加快臭氧前体物监测能力建设,全面提高PM2.5和臭氧污染控制精准性。

二、水环境质量

(一)水环境质量存在的问题

2019年,盐田区除盐田河右二支外,其它河流水环境质量状况整体保持优良状态,盐田河右二支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水质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尽管大水坑全年水质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但其1月份水质劣于地表水Ⅴ类标准,主要污染物为氟化物。

(二)原因分析

造成盐田河右二支全年出现轻度污染和大水坑1月水质超标的原因:一是盐田河右二支每季度仅监测一次,分别于1月、5月、7月和10月开展监测;其中1月氨氮浓度值3.07mg/L,较地表水Ⅴ类限值高1.07mg/L;1月氨氮浓度较高的原因是由于盐田河右二支1月所采样品为河道岸边截污管道内溢流出来的截污污水,不代表盐田河河道水质。二是盐港东立交工程、坪盐通道工程部分位于大水坑中游河道蓝线范围内及上游天然冲沟行洪断面范围内,施工过程中的隧道开挖、石头切割工作影响了大水坑河水质,造成大水坑河口断面氟化物超标。

(三)对策建议

一是全力开展水污染治理成效巩固管理工作。坚决落实“水污染治理成效巩固管理提升年”各项工作部署,确保水质持续改善。

二是加强管网协调设计。对上下游管道不匹配的管网系统,应进行重新梳理,增设调蓄池,防止污水中途溢流。

三是加快雨污管网联网投用,减少生活污水排入截污池。全面梳理新建雨污分流管网与现状干管、不同实施主体的管网项目及沿河截污管之间的有效衔接问题,继续完善市政污水收集系统,建成区污水管网全覆盖。

四是继续推进对施工工地的管理。全面督促施工单位加强管理、文明施工,施工废水需经处理后排入城市排水设施污水管网,杜绝施工废水以任何方式进入河流。

五是加强水样采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水样采样过程中,不正确的采样和从分布不均匀的水体采样等不规范操作方式是产生误差的来源之一。加强水样采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合理增加采样次数、适当缩减采样时间,避免因水样采集操作不规范产生的误差,进一步提高监测数据质量。 

 

编制单位:深圳市深港产学研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吴锋

编制人员:赵倩

审核人员:李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