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街:“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见证者 走进改革开放前沿深圳盐田(一)

发布时间:2019-06-03来源:法制日报编辑:陈琳君

编者按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这里不仅见证了英国殖民主义瓜分和侵略中国的屈辱历史,也见证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性时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改变了盐田的发展轨迹。如今的盐田,中英街成为“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见证者,生态文明建设、“人工智能+”成为当地发展的新动能。本报记者近日走进深圳市盐田区蹲点调研采访,感受改革开放前沿的奋斗历程。

一条长250米、宽不到4米的小街,一边是保持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的香港,一边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深圳——这条小街就是闻名遐迩的中英街。

中英街坐落在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镇内,像一条纽带把深港两地连接在一起,形成独具特色的“一街两制”人文景观。

中英街是中华民族百年沧桑和屈辱历史的忠实见证者。

中英街内,深圳一侧现有临街商铺136间,香港一侧有商铺68间。走在这条小街上,爱国主义教育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成为主题;边贸经济与文化旅游协调发展,历史景观与免税商品相互交映,让深港两地居民和游客分享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

如今的中英街已成为“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见证者。

一次改变中英街轨迹的考察

进入中英街,一块黑色的石碑映入眼帘,上面写着“中英街界碑”,旁边不远处就是第七号界碑,界碑相对的两面分别以中英文字镌刻,内容是“光绪二十四年,中英地界、第7号”。

“中英街现保留有八块界碑,这些界碑不仅是英国殖民主义瓜分和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和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见证。”中英街管理局局长曾萌明介绍说。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列强瓜分势力范围的背景下,英国借助武力威胁和外交讹诈,通过中英《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不平等条约,先后割占香港岛、九龙,强租新界,从而占领了整个香港地区。

1899年3月16日至18日,中英两国定界委员在沙头角勘定了新界北部陆地边界。此后,沙头角被分割成“华界”与“英界”两部分。在沙头角陆地边境上,逐渐形成了一条由中英两国分治长达百年之久的“中英街”,直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提起中英街的发展,不得不提到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考察。

据中英街历史博物馆资料显示,1977年,深圳农民的年收入是270元人民币,而香港新界农民年收入却是6000元港币(约2400元人民币),相差近10倍,为此,当时有不少人跑到香港去了。

1978年7月,时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在宝安县委书记方苞等人陪同下,来到沙头角,耳闻目睹了内地和香港的差距。

习仲勋当时深有感触地说:“一定要想办法把沙头角发展起来。当然,全县其他地方也要加快发展、促进平衡,但是要优先考虑沙头角。”

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成立,改革开放的春风改变了中英街的历史轨迹。

特区中的特区创造商业奇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沙头角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针对历史遗留下来的特殊环境,各级政府部门均开“绿灯”,实行特殊政策,如放宽入镇人员定额、可免税限量购买物资携带出镇、居民可免税配购一些家用电器及建筑材料等。

中英街真正兴旺繁华起来,是在1983年中英双方签订开放中英街协议之后。深港双方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整修街道,修建商铺。

凭借特殊的地理位置、免税的价格优势和丰富的商品种类,焕然一新的中英街很快吸引来大量游客观光购物。在最高峰的时候,这块面积仅有0.179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一天内涌入的游客超过10万人次。

中英街历史博物馆提供的资料显示:鼎盛时期中英街上销售黄金的商铺有89家之多。仅在1988年5月至10月,中英街黄金饰品的销售量就达到5吨,中英街也因此成为中国最早的“黄金一条街”。

中英街成为“特区中的特区”“窗口中的窗口”。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中英街实际上就是一条军事分界线。”中英街历史博物馆首任馆长孙霄说,改革开放赋予了中英街巨大生命力,沙头角居民首先扛起了商贸业这一杆大旗,以多种所有制和灵活的经营模式创造了“购物天堂”的商业奇迹。

进入新世纪,盐田区政府投资开展中英街风貌改造,在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广场设立了“警示钟”,警示钟上刻着“勿忘历史,警钟长鸣”八个字,提醒着来往的游客要牢记中英街屈辱的历史。

如今,到中英街旅游购物的游客仍络绎不绝,为了重温历史而到中英街来,已成为大多数游客的主要目的。

鱼灯舞相通两地的文化根脉

中英街内的沙栏吓村是一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客家古村,深圳市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沙头角鱼灯舞”便发源于此。

沙头角鱼灯舞起源于明末清初,承载了客家人的海洋梦,是沙栏吓村吴氏祖先世代相传的传统民间舞蹈,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现已成为沙栏吓村人逢年过节、拜神祭祖、喜庆丰收的必备节目。

蹲点采访期间,《法制日报》记者见到了沙栏吓村股份合作公司董事长吴天其。他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原居民,亦是沙头角鱼灯舞的代表性传承人。

“沙头角鱼灯舞来源于生活,当时的渔民生存条件恶劣,他们以自己最熟悉的各种鱼类的形象创造出了鱼灯舞,祈求出海平安和渔业丰收。”吴天其说,由于地域原因,此活动一直成为深港两地长期相互合作的桥梁、纽带,形成深港两地居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活动传统。

在沙头角鱼灯舞民俗博物馆,讲解员向记者介绍,由于鱼灯舞反映了沿海渔民的生活,深受群众喜爱。清至民国时,鱼灯舞常受邀在附近村庄表演。直至十年特殊时期,鱼灯舞表演中断,濒临失传。

1999年,吴天其成为沙栏吓村村委会主任后,发动村民对鱼灯舞进行挖掘、整理。经过努力,沉寂40年的鱼灯舞在2002年恢复了排练,并举行了首场表演。

2008年,鱼灯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深圳市唯一的第一批民间舞蹈类“非遗”项目。

2012年底,吴天其带领鱼灯舞表演队赴澳大利亚参加悉尼“欢乐春节”的巡游和表演活动,获得了当地人民的喜爱。

由此,鱼灯舞再次兴盛,成为中英街上“一国两制”彼此相通的文化根脉。(记者 唐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