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他们来源于群众,又置身于群众,他们是排查员、宣传员、调解员,他们穿街走巷为群众排忧解难,用专业敬业和真心暖情守护平安和谐社区。近年来,盐田街道以“三前移”为抓手,破治理之难,解基层之困,谋平安之局,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不上交,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盐田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5月是人民调解宣传月,近日,盐田网记者走近这群新时代“五老”排查员,听他们讲述来自调解一线的故事。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5月26日讯(记者 陈琳君 赖思为)年近古稀的徐晓华,是盐田区盐田街道“三前移”项目的一名基层调解员,也是东海社区的“五老”特邀排查员。因为经常处理居民身边的各类矛盾纠纷,在社区里,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华姐”。
“群众信任最重要”
盐田区双拥公园是周边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无论清晨黄昏,广场舞爱好者都会三五成群在公园广场处展舞姿、秀舞技。为了“争抢地盘”,多支队伍开始“竞技”,此起彼伏的高分贝音乐声常常令周围的居民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很快,街道社区就找到徐晓华,希望她能出面予以调解,徐晓华应了下来。考虑到双拥公园广场舞蹈队伍多、涉及人数多,年龄结构参差不齐等因素,徐晓华决定先融入其中了解情况,在她看来,调解工作最难的就是获得群众的信任度。“如果在群众中没有威信,不能得到群众信任,调解工作就无从做起。”
那段时间,徐晓华开始“起早贪黑”学起广场舞,善谈的她很快和这些“老姐小妹”打成一片,在休憩间隙的多次闲谈中,细心的徐晓华摸清了几支舞队的基本情况,并决定“对症下药”,采取先易后难、逐个击破的方式解决“广场舞扰民”难题。
“对于年轻人较多的舞队,主要是靠说服劝导,给大家讲解噪声污染防治法相关法规条文,指出噪音对周边居民的影响,让舞队将音响音量调至规定分贝范围内。”说时容易、听似简单的“说服”做起来却困难重重,初见成效的同时,也迎来一些“反对质疑声”,让调解一度陷入困境。
“这种情况也在预料之中。”在盐田区人民调解协会的专业指导下,徐晓华在以理服人之外,使出“情理交融法”,发挥自己在社区工作和生活多年的地缘和人缘优势,以唠家常方式拉近距离,消除群众心里的隔阂间隙,并联合机动排查员一起,组建了一支“调解小分队”。“跳舞健身本身没有错,各级政府都鼓励咱群众锻炼身体,但如果能控制舞曲音量,照顾下周边居民的感受,那就两全其美了。”慢慢地,越来越多“广场舞姐妹”开始从心里接纳这位真诚热心的老大姐。
在持续参与跟进调解工作的同时,为了发挥调解工作机制长效作用,确保“不反弹”,徐晓华利用其社区老年协会负责人的优势,将八名广场舞队长吸纳进社区老年宣传表演队,多次邀请大家参加社区文艺表演。如今,在各个舞队队长的管理下,各支队伍精神面貌和整体素养均有了不同程度提升,一度棘手的广场舞噪音扰民问题最终迎刃而解。
“有纠纷,找华姐”
群众一次次的认可和肯定,坚定了徐晓华干好调解员的决心和信心,也为她更好地开展工作增添了无穷动力。徐晓华常说,调解工作其实是最接近基层、接近群众的一件事儿,秘诀很简单,就是用心用情把每一桩纠纷当成自家的事儿办妥当,简而言之就是“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每调解一起案件就赢得一次民心,每调解一起纠纷就赢得一次信任。”
调解中,偶尔也能遇到两头不落好的时候,徐晓华说,常常是好几个月跟下来,双方不但不认可,甚至还产生了误解,效果不尽如人意。“这时候就感觉做群众工作真的不容易。”尽管如此,徐晓华坦言自己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如果我不干,这个问题还在这,总得有人来处理。”
“要从根本上真正避免矛盾纠纷出现,首当其冲的还是得做好普法教育。”加入“三前移”项目从事调解工作两年多来,徐晓华坦言,最大的感受是,在持续性的普法宣传之下,辖区居民的法治意识有了明显提升,“以前都是我们主动去找他们调解纠纷,现在一些群众会主动来找我们寻求帮助”。
走万里路、进千家门、解百家难。两年来,经徐晓华处理的调解纠纷达130余宗,这些矛盾纠纷中有漏水纠纷、噪音纠纷、家事邻里纠纷,也有合同纠纷、工伤赔偿纠纷、物流纠纷。“实际上,调解最为重要的就是得让当事人找到一个发泄情绪的合理渠道,稳定了情绪,才能推进问题的解决,调解也就成功了一半。”如今,在盐田街道东海社区,提到徐晓华,居民群众都会竖起大拇指,大家口口相传着一句话:“有纠纷,找华姐。”
徐晓华说,很多人会觉得这份工作不起眼,每天在吵吵闹闹的纠纷中度过,还时常被人误解,退休后这般“折腾”犯不上。但她的想法不一样,“每份工作都有闪光点,能够通过一番努力,让矛盾双方从怒目相对变为握手言和,邻里之间和谐相处,社区安定团结,这就是这份工作最大的成就感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