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田网转载稿件

璀璨丝路瓷光之旅:郑培凯解码千年陶瓷外销的奥秘

发布时间:2024-01-08来源:深圳新闻网编辑:黎阳

深圳新闻网讯2024年1月8日讯(记者 潘峰)近日,文化史家、诗人、书法家郑培凯老师在盐田区图书馆读海书吧带来了《陶瓷外销与早期全球化》主题讲座,这场讲座属于盐田区图书馆“盐田海洋文化系列讲座”。

郑培凯老师在盐田区图书馆读海书吧带来了《陶瓷外销与早期全球化》主题讲座。

讲座中,郑培凯老师从陶瓷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联系,以及在远洋航道的沉船中发现的大量陶瓷讲起,分析探讨了瓷器作为物质文明载体,在早期全球化过程中,对于海上贸易和对欧洲风尚的影响。讲座内容详实,且有实物和研究资料为证,仿佛带读者们进入了一座小型陶瓷博物馆。讲座特别安排了线上直播,有逾千名读者观看了活动直播。

郑老师分享道,陶瓷外销在人类文明发展上非常重要。郑老师认为这是中国物质文明的扩散,而扩散到全世界它有一个过程。“丝绸之路”分为陆地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一般是骆驼商队驮着丝绸等较轻的商品运送;而瓷器很重,若从陆地运输成本太高,经由海上运输的必要性就凸显出来了。郑老师补充道,从学术界角度来讲,“海上丝绸之路”比较恰当的说法,应该叫“海上丝绸瓷茶之路”或者是“海上瓷茶丝绸之路”,因为这是从它商品的大宗和影响力来讲的。

郑培凯老师在盐田区图书馆读海书吧带来了《陶瓷外销与早期全球化》主题讲座。

郑老师表示,关于海上贸易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发现了整个航道上的各种沉船,沉船里大量陶瓷的发现,更加证实了陶瓷外销的主要途径是海上运输。比如公元9世纪唐朝黑石号(爪哇勿里洞沉船),黑石号的货物类型包含碗碟、铜镜、香料罐、水罐、明器和镀金银盒等,船上的东西总数超过6万件,包含中国唐代长沙窑、越窑、邢窑、巩县窑等多个窑口出产的陶瓷,其中共有5.65万件长沙窑瓷器,200件越窑青瓷,350件北方白瓷(其中包含邢窑和巩县窑瓷器),200件白釉绿彩陶瓷和700余件广东窑口烧制的粗糙瓷器。此外,中国元朝至治三年(即公元1323年),从庆元市舶司(即今浙江宁波)出发,前往目的地日本博多(即今福冈)的商船,沉没于今韩国全罗南道新安海底。韩国水下考古发掘,打捞出船载大量的商品:有中国各地瓷窑的新(全新的)、旧(用过及古董收藏品)陶瓷、金属、漆工艺品等总计2万2千多件。陶瓷作为中华文明的物质载体,从唐宋以来一直是海外贸易的大宗。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成为第一个来华贸易的西方国家,从此开启了东西方海上交流的序幕。

互动分享环节,郑老师回答了听众提出的“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国等外国人对中国陶瓷的态度是如何的?都像葡萄牙人这么热衷于吗?”的问题。郑老师回答道:“总体来讲,整个欧洲对中国瓷器都有极大的兴趣。因为地中海文化发展起来,到欧洲其他地方,他们主要从西洋土壤里做出来的只有玻璃,不能制作瓷器,他们对制作精美的瓷器很着迷。像葡萄牙人抢西班牙人或荷兰人商船的时候,也主要去抢夺瓷器。侧面说明了他们把瓷器看作很珍贵的物品。”

据介绍,“盐田海洋文化系列讲座”由中共深圳市盐田区委宣传部、深圳市盐田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深圳市盐田区图书馆、深圳市盐田区海洋文化研究会承办,拟在全世界范围邀请海洋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以讲座的形式,与大众分享海洋知识,传播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论坛和“盐田海洋图书奖”联动,相辅相成,形成盐田海洋文化的品牌矩阵,全面提升盐田区海洋文化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