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简称家暴,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伤害行为。家庭暴力使受害人身体和心理均受到伤害,其人格尊严也受到损害。
家庭暴力大概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包括情感暴力、躯体暴力和性暴力。
情感暴力一般是指蓄意通过语言、姿势或武器进行躯体或性暴力威胁,向受害者传达造成躯体伤害、损伤、失能或死亡的意图。情感暴力可能包括羞辱、控制他人能做或不能做的事、隐瞒消息、隔离受害者与其朋友及家人,或者拒绝使受害者得到资金或其他基本资源。这些行为会导致受害者感到高度恐惧。
躯体暴力是指通过直接的暴力行为导致受害者受伤。躯体暴力包括抓挠、推、挤、投掷、抢夺、咬、勒、摇晃、拍打、拳击或火烧等,也可能包括使用武器、约束或者体型或体力来侵害受害者。躯体暴力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不一,可能是一次也可能是长期的实施。
性暴力是指违背受害者意愿,通过暴力强迫其发生性行为,无论是否成功。
二、哪些人可能会有家庭暴力倾向?
从性格特点来看,首先,情绪控制力比较差的人可能会有家暴倾向。这些人遇到一点小事就会大发脾气,如果再有一定的冲动性,就很可能实施暴力。另外一方面,从小在暴力环境中长大的人,有比较大的可能性会延续这样的行为模式。
其次,控制欲比较强的人也可能会有家暴倾向。这些人在工作中追求完美,对下属、同事的控制欲强,在家里,也可能会对一些细节有着极强的控制欲,如果没有按照TA的要求做,可能会产生冲动行为。
再次,对猜忌心比较强、内心比较敏感的人也应该多一份警惕。一些异性间的正常接触,在猜忌心比较强的人眼里可能就是“出轨”。比如和别人聊了一会天儿,对方就要问聊了多长时间、聊了哪些内容,还要翻看手机,甚至是跟踪。这些敏感多疑的人对这段关系充满了不安全感,伴侣的很多行为都可能会引起他们的不满,由此可能就会产生暴力行为。
从精神疾病的角度来看,冲动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躁狂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的个体,其冲动性可能会相对高一些。值得注意的是,长期饮酒也会导致人格改变,出现控制力减弱、变得非常冲动,容易发生暴力行为。
三、如何应对家庭暴力?
首先,要正确认识家庭暴力。有些传统观念会认为家丑不可外扬,妻子应该温柔顺从,丈夫打妻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等等。这些错误的观念会导致我们对早期的家庭暴力放松警惕。而一旦容忍了第一次的家庭暴力,之后就会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因此,一定要在第一次家暴时进行反抗和干预,比如收集证据寻求法律帮助,或者先离开施暴者,寻求家人朋友的帮助。对家暴行为的默许,会变相地强化对方实施家暴的冲动。如果愿意接受家庭心理咨询或治疗,可以尽早地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
其次,在家暴的实施过程中,要学会保护自己,保持冷静,不要进一步的顶撞和刺激施暴者,避免受到进一步的伤害,注意保护自己的头、胸、腹部等重要位置,制造声响或大声呼救,逃离到安全的地方并尽快报警。
最后,虽然我国有相应的法律制裁家庭暴力行为,但取证往往较困难。因此一旦家庭暴力发生,应主动地保留法律证据,如24小时内去医院验伤,保留病历和检查结果等,求助于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妇联、派出所等,或拨打110家庭暴力举报中心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