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想象”与“想像”的纠缠中,想象力落荒而逃

发布时间:2018-11-09来源:晶报编辑:邓雪婷

到底是“想象”还是“想像”?近日,浙江萧山一位家长和语文老师吵了起来。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该家长的孩子在萧山一所小学读书,最近语文考试有一道拼音填空题,孩子填的“想象”,被老师打了一个“叉”。老师认为,“想像”才是正确答案。

这位老师很敬业,还在家长群里作出了详细解释。他说,“想象”和“想像”的纠缠不清,以1986年为分界线。1986年前是“想象”一统天下;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恢复了“像”字的使用,“想像”开始崛起。

但是,老师越解释,这位家长越疑惑。他找来了2005年商务印书馆的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其中注明“想象”和“想像”两种写法都对。但和那位老师解释的恰恰相反,这版词典里“想象”是主词条,并注明“也作想像”。

这件事令我感慨的地方在于,即使权威的词典规定“想象”和“想像”两者可以通用,但在那位老师那里,仍然只能有一种标准答案。在这里我并没有批评该老师的意思,他也许只是遵循当地教育体系给出的某种标准。教育中“标准”力量的强大,由此可见一斑。

但是,和理科学习不同,语文学习原本不需要那么多标准答案。它是一门关于美、关于心灵的成长、关于独立思考的学问,就像这个世界是参差多姿的一样,培养孩子对同样的问题形成不同的看法,应当是教育的一项使命。但是,在这方面我们是有所欠缺的。经常有人吐槽说,即便是一些选择填空题,孩子填了一个近义词也会判错。

我觉得“想象”与“想像”的纠缠是一个隐喻,拘泥于这样的方寸之争,孩子无法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从而逐渐丢失了宝贵的想象力或想像力——我得承认,此刻我已受到了这两个词的干扰,陷入到了这种无聊的咬文嚼字的泥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