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国第一大忽悠”之称的权健掌门人束昱辉,终于认罪了。近日,被控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束昱辉走上法庭,这一次,他放弃了狡辩。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就在一年前,权健还风光无限。2018年12月26日,权健召开经销商大会,现场两千个座位被坐满,走廊里还加了座。
权健的倒塌,缘自一个叫“丁香医生”的公号推出了一篇文章《百亿保健帝国权健,和它阴影下的中国家庭》,引爆舆论——不过,即使没有这篇文章,权健的倒塌也是迟早的事,毕竟,再硬的纸也包不住火。
事实上,这些年来,倒掉的各种“神药”,不只有权健。比如,与权健同处于天津武清区的天狮撤销了大量直销网点,一向高调的天狮创始人李金元在2018年12月后再也没有公开露面。
但问题是,各种包装成“神药”的害人保健品,为何总是打而不死、死而不僵,一家倒掉,又有更多家站起来?报道显示,截至今年4月,全国共立案保健品类案件21152件,案值130.02亿元。与其说这样的数字说明查处力度,不如说,它让人看到了保健品市场的混乱程度。
这当然需要加强监管,修补制度性漏洞,比如解决直销和传销界限模糊、取证困难等问题。而从长远看,还有赖于提升公众的认知能力,而这首先要做的是杜绝虚假宣传。
就像香烟盒上的“吸烟有害健康”一样,从2020年1月1日开始,“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的警示语也会出现在保健品的包装上。这有助于破除一些人对保健品的盲目崇拜。
但是,比起权健们的自我吹嘘,对公众而言,更具欺骗性的是,“神医”“神药神器”“神秘配方”等获得某种官方背景的加持。曾有媒体统计,全国省级卫视的103档养生节目中,有不少“养生专家”在节目中推销“包治百病的神药”。前不久,西安一家声称“喝西北风”能包治百病的喝风辟谷公司,被曝光竟然领取了政府部门的双创补贴。
避免让某些保健品、某些“专家”获得某种程度上的官方背书,也许才是扯下其伪科学面纱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