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评:学术期刊背后的腐败逻辑

发布时间:2020-01-16来源:晶报编辑:潘峰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吹捧“导师崇高感”和“师娘优美感”事件尚未平息,又一本核心期刊因为发表10岁学生的散文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有学者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原党委书记王松奇长期在其担任主编的《银行家》杂志开设“父子集”专栏,刊发自己的书法和儿子王青石的文章,至今已有数十篇。

从谈论师娘的美感,到刊发10岁儿子的文章,一些核心期刊的发稿形同儿戏,严肃的刊物也成了少数人的“自留地”。

一方面,当前的学术评价机制将核心期刊推上了神坛,版面极度稀缺,使得一些人想在核心期刊上发篇文章比登天还难。而另一方面,学术期刊又成了少数人手中的玩物,宝贵的版面可以肆意挥霍。这样的极端对比,无疑会激起许多人心中的怒火。

相对来说,搞学术刊物的算是“清水衙门”,但眼下看来,只要资源稀缺,只要权力在手,照样可以谋私,且花样百出。

现在的问题是,一些众星捧月的学术期刊手握发稿权,但这种权力似乎并不受监督,且已经“私有化”,版面资源由最接近权力者得之,这样与一般意义上权力腐败的逻辑并无二致。

与国内一些期刊相比,国外许多知名的学术期刊有着严格的审稿机制。比如《科学》杂志有一个专门的审稿委员会,由来自全世界各地100多名顶尖科学家组成,他们负责审定提交到《科学》的各类论文的重要性和可信度。投稿论文通过编委会审查之后再交由外部专家进行匿名评议。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目前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审稿方式:公开审稿。即编辑部将来稿在网上公开,同时将审稿人的姓名告诉作者,作者和读者都能在网上看到审稿人的评审意见,并与审稿人对话和交流。诸如此类的机制,保证了学术刊物的公正与权威。

学术刊物的失序与腐败不是小事,它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学术风气。现在看来,确实有必要来一次全面、有针对性的清理和整顿了。

[编辑:潘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