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刘伟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17日召开会议,针对当前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重申“六稳”之余新提“六保”。“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六保”的提出是一个重要信号,即鉴于新冠肺炎疫情发展和对国内外复杂局面的预判,政策导向已经坚决转向维持企业生存和人口就业等,换言之,“六保”的核心就是“保生存”。
同一天,国家统计局发布今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这是自国家统计局公布有关数据以来的最大跌幅。
细看相关数据,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一季度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下降6.0%,私营企业下降11.3%。我们知道,民营企业贡献了中国经济的“56789”——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更不用说那些劳动密集型,如餐饮等服务业的困难,它们关联最广泛的就业岗位,背后是无数个家庭以及对基本生活保障的依赖。
围绕保生存,不少直接有效的措施已经在落实,如减费降税和各种补贴,社会政策的免租金、发救济等。宏观政策方面,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
一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真正发挥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把资金用到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上。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提振信心,应对经济衰退的根本之计。最新出台的要素市场改革等,显示了这样的政策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