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刘伟
上周五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针对明年一季度经济增长有望恢复到5%以上,货币政策是否将回归正常的提问,央行副行长刘国强明确表示,政策调整不能仓促,不能出现“政策断崖”。
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的主旨是“吹风”,是中央政府主动向全社会报告某些重大政策走向的会议。伴随前三季度经济持续恢复,货币政策走向为当前社会各界,特别为资本市场所高度关注。“政策断崖”就是大幅调整,突然转向的意思。刘国强的表态说明,央行将维持货币政策稳定和持续性,将采取平滑措施退出疫情期间实施的部分政策。
刘国强认为,退出是迟早的,也是必须的,但是退出的时机和方式需要进行认真评估,主要是根据经济恢复的状况进行评估。他还表示,下一步政策总体上继续保持松紧适度,政策调整要基于对经济状况的准确评估,不能仓促、不能弱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个效果,要把实体经济服务好。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增速均为负,而我国经济增速在三季度已转正至0.70%,今年二季度和三季度当季经济增速更是分别回升至3.20%和4.90%的横向高位水平,预计四季度即有望恢复到疫情以前增长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年内经济增长的压力实际上是比较小的。市场预测,货币政策将继续维持今年三季度以来中性偏紧的基调,为控杠杆和降风险提供政策支撑,以平滑前期超力度刺激政策带来的负作用。
同时,市场也普遍认为,尽管国内经济总体向好,但不可忽略诸多不确定因素。其一是美国大选接近尘埃落定,民主党候选人拜登或将赢得大选。拜登的经济政策与特朗普政府有巨大不同,中美贸易关系可能再生变化和机遇。同时,由于欧洲等新冠肺炎疫情再袭,需要充分估量国外不确定因素。
其二,根据前三季度各项经济数据分析,国内仍有消费需求疲软、投资缺乏内生动能和出口局部复苏不足等问题。
基于此,经济学家任泽平等提出,货币政策逐步回归正常化,但谈收紧为时尚早,需精准把握好力度和节奏,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任泽平认为,财政政策的结构性效果比货币政策好,应继续发力基建尤其是新基建,对冲经济下行,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