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评:关注大宗商品涨价对物价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4-12来源:深圳商报编辑:潘峰

本报评论员刘伟

上周末,国家统计局公布3月份PPI、CPI等重要数据。核心数据及主要特点受到广泛关注。

3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4.4%,为2018年8月以来的高峰;环比上涨1.6%,为2017年以来的最高值。而3月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5.2%,环比上涨1.8%。上游价格大幅上涨,给下游制造业成本压力增加,但产品涨幅有限,工业生产者上下游形成明显价格“剪刀差”。

与此同时,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4%,环比下降0.5%。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与去年同期持平。CPI受PPI影响不明显,比较稳定,也说明3月份PPI涨幅较大,并非因为需求侧旺盛,而是上游大宗商品、原材料涨价所致。

大宗商品涨价很大程度上是货币极度宽松的后果之一。去年疫情暴发以来,全球央行集体放水刺激需求,导致全球流动性总体泛滥。目前虽然疫情尚未结束,全球需求并未恢复,但美国标准普尔指数和道指屡创历史新高,且大量资金涌入大宗商品期货市场,铜、玉米等价格创下近几年新高。石油、铁矿石、煤炭等价格也快速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金融资本推动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会引起连锁反应,包括供应商和客户的预防性囤积导致需求上升刺激价格进一步上涨。

今年以来,疫苗接种提速,市场对需求端恢复抱有更高预期。同时,美国新一届政府拟推出数额庞大基建计划,以及美联储淡化通胀预期,维持货币宽松政策,市场对恶行通胀保持警惕,导致美国长期国债利率大幅波动。

作为全球最主要大宗商品、原材料进口国,中国3月份PPI上涨显然源于“输入性”因素。3月以来,国务院层面两次会议均提到稳物价,提到当前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过快。4月8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强调,“要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特别是关注大宗商品价格走势”。

PPI大涨会如何影响国内货币政策走势,是市场始终高度关注的问题。由于央行关心的核心数据是CPI同比增速而非PPI,因此,PPI上行是否传导到CPI值得关注。

3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4%,较上月由负转正,实现小幅增长。猪肉价格的持续回落,使得CPI维持低位。国家统计局表示,受春节后需求季节性回落影响,CPI环比由上月上涨0.6%转为下降0.5%。其中,3月食品价格环比下降3.6%,影响CPI下降约0.71个百分点,为拖累CPI上涨的主因。

由于中国较早采取相对稳健的货币政策,且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调整货币政策走向,在应对输入性通胀压力与保持政策稳定,支持经济进一步恢复的平衡中,选择余地相对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