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碳达峰”“碳中和”等词语频频进入人们的视线。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碳达峰”和“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刷屏的热词。深晚记者探访发现,“碳达峰、碳中和”不仅撬动能源行业的变革,还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政府、市民正推进减碳行动,通过践行垃圾分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自发为气候变化送上一份绿色礼物。
“碳达峰”指的是2030年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碳中和”就是到2060年,针对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体现了大国责任与担当,彰显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政府攻坚克难的决心,需要企业加速绿色低碳转型,也仰赖于我们每一个人一点一滴、脚踏实地的努力和作为。
对于个人来说,绿色低碳生活,它是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落实为现实生活中点点滴滴、习以为常、久久为功的行动与作为。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有意识地去培育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气、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参与垃圾分类等观念与行为,并逐步沉淀为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行动方式,就是在“节”尽所“能”、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帮地球“降温”。
有数据表明,假设市民每天每家每户可以少看1小时电视、节省1立方米水、节省1立方米天然气、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自觉进行垃圾分类,按此粗略计算,1年365天可减少918.2千克二氧化碳排放。若按照一棵树一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18千克左右来粗略计算,那么每家每户一年减少918.2千克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种植了51棵树。
通过这样的换算,我们更直观感知到,绿色低碳生活,就在你我身边,就体现在衣、食、住、行、用之中。它践行起来,并不抽象也并不遥远。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是有限的,但只要乘以14亿这个基数,就能迸发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磅礴力量。“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我们都无法置身事外,只有真正“从我做起”,将环保视为一种关乎自身利益、关乎子孙后代、关乎生存家园的重大命题,我们才能推动建设美丽中国,并为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和建设美丽世界贡献中国力量。
作为绿色发展的典范城市,深圳应当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中发挥“排头兵”作用,创新探索实现路径,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先行示范”。而每个市民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行动,正是深圳智慧的重要支撑部分。让我们行动起来,争做绿色低碳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