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础研究要稳定支持静待花开

发布时间:2021-05-18来源:深圳商报编辑:邓雪婷

本报首席评论员胡蓉

今年的深圳两会正逢换届之年,在新一届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中共有9位院士,数量为深圳历届两会之最。这些在科学技术领域有着重大创造性成就的“最强大脑”,当然也最关心基础研究,其中就包括人才的培养和支持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俞大鹏委员建议,深圳市人大可率先立法,以人大法案形式对原创基础研究予以法令保证,对优势研究机构和杰出研究团队予以长期稳定的支持。另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晓非委员也表示,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稳定的支持,也需要摆脱一些不必要的束缚,以最大限度释放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两位院士都提到了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这是因为原创研究工作非常艰难,研究领域多为“无人区”,有了成果还需要时间来验证,耗时漫长是常态,因而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常被形容为“坐冷板凳”。一方面需要科研人员能够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另一方面也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让他们能够安安心心坐在“冷板凳”上深耕不止。稳定的支持,才能让科研人员敢于投身长期项目研究,支撑他们在漫长的隧道中探索。这一切,需要巨额投入,还需要有良好的环境和友好的制度。

众所周知,深圳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但原始创新能力相对弱,眼下深圳正在不断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力度。从资金投入看,深圳舍得花钱,“十三五”期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93%,超过了2019年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研发投入强度最高的经济体韩国(4.35%)。深圳还以立法形式确立不低于30%的市级科技研发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再看环境支持。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以及经济学四个奖项的获奖者大多出自大学、研究所、实验室或医学中心等,这些机构是基础研究科研者最集中的地方。深圳目前累计开办高校15所,拥有重点实验室6家、省实验室4家、基础研究机构1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2家。尽管这些年深圳的提升力度很大,但与其他一线城市相比仍有差距,仍是深圳需要补强的短板。

此外,制度设计对于基础研究是否有利也很重要。如果基础研究团队要去争取竞争性经费,缠身于非学术事务、要靠论文数量来争取待遇,研究就容易半途而废。

深圳已建立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从院士的提议来看,深圳基础研究的大环境非常不错,而对制度进行针对性调整,就能让科研人员更安心于基础研究工作。说到底,推动基础研究,支持要稳,心态也要稳。静待花开,深圳必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