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装修“致歉信”背后的将心比心

发布时间:2018-08-15来源:晶报编辑:陈琳君

近日,一封来自一名业主的“致歉信”在网上走红。原因是,该业主即将装修新房,担心打扰到邻居休息,除了手写致邻居的信件外,还贴心准备了小礼物,送给了楼上、楼下和同一层楼共11名邻居。由于大多数人都有被装修噪音困扰的经历,该业主此举被赞“暖心”。

古话说,“千金买宅,万金买邻”。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邻里之间的联系相对紧密,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邻里之间的关系往往变得隔膜,许多人在同一栋楼里住了多年,甚至都没说上几句话。但是,人毕竟是一种社会的动物,人与人之间需要情感维系。

诚然,与传统的熟人社会不同,现代人更讲究私密与独立,讲究关系的边界问题。比如,传统社会里人们临时性串门是家常便饭,但在现代社会里,如果没有预约而冒失上门是一种有失礼节的问题。然而,凡事过犹不及,对人际边界的强调,并不能成为彼此隔膜冷漠的理由。

有一个刺猬法则是这么说的,两只困倦的刺猬因为冷而拥抱在了一起,由于它们各自身上长满了刺,距离太近会刺痛对方,距离太远又冷得难受,最后它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比较合适的距离,既能够相互取暖又不会被扎——某种程度上,这封装修“致歉信”之所以传遍网络,就在于这种充满善意的举动,对那种冰冷的邻里关系进行了校正,既尊重现代人际规则,也充满了人性的温度,而这,正是现代人需要的恰当的人际或情感距离。

更重要的是,“致歉信”背后的那种推己及人、以己度人的态度,在现代社会里尤其是一种朴素而宝贵的品格。很多人都有被装修噪音困扰的经历,这位业主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其他邻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没有将自己因装修给他人带来不便看成是天经地义,而是通过致歉与小礼物来表达补偿,等于为将来可能发生的摩擦事先涂上了一层“润滑剂”。

钱穆曾经说过,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核。它的大意是,如果自己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民间对此也有一种说法,叫将心比心。看起来这是一个极其浅显的道理,但它却直指人心,足以对我们每一个人构成一种拷问:你,做到了吗?

事实上,推而广之,生活中很多的摩擦、争执、偏见与误解,很多的对立与割裂以及由此而来的戾气,都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底线的缺失有关。以医患关系为例,如果医患双方能够彼此进行身份代入,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必要的了解、体谅、认同,就会进入完全不一样的状态。曾有报道,某医院一位医师总是得到病人好评,当向病人调查原因时,许多病人都提到“是一种感觉”。请病人举具体的例子时,众多病人说道,这位医师在与病人说话时,“他总是弯下腰来,前倾着身子,让人感到亲切、体贴”。这位医生的身体姿势、行为方式就是一种良好的沟通媒介。

现代社会里,我们需要人际的边界,也需要人际的温度;需要构建基于市场和法治的规则共同体,也需要构建一种基于推己及人理念的情感共同体。

现代社会里,我们需要人际的边界,也需要人际的温度;需要构建基于市场和法治的规则共同体,也需要构建一种基于推己及人理念的情感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