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深圳人的朋友圈被“亲子阅读打卡”刷屏。据悉,深圳很多幼儿园要求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然后发到朋友圈,表示完成每日阅读任务。
市民黄先生反映,他的孩子在坪山一所幼儿园就读,近期,班上老师发起了一个读书活动,要求家长每天至少陪孩子一起阅读20分钟,同时把亲子阅读的视频或图片发到朋友圈,完成任务可获得奖状。
对此,市民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形式主义,孩子是否阅读,朋友圈“打卡”不是唯一的判定标准。也有些家长认为,一天发一次朋友圈的频率可以接受,适当“强迫”有利于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个城市里的人为“阅读打卡”而争议,本身就是一件有意味的事情。它也可以成为一种别样的观察指标,说明阅读尤其是少儿阅读已经成为城市的风尚,作为一个率先为未成年人阅读立法的城市,亲子阅读也已越来越成为城市一道醒目的阅读风景线。
对于“阅读打卡”,不宜轻易地斥之为形式主义。深圳为阅读立法时,一些人就存在一种误解,认为阅读是个人的事,还需要立法吗?事实上,它并不是以强制手段逼迫市民读书,而是为全民阅读提供保障,改善全社会的阅读环境。同样,关于“阅读打卡”之类的活动,一些人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所谓“书非借不能读也”,人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惰性”,体现在阅读上同样是如此。所以,近年来在一些都市白领中流行“强迫阅读”,以阅读马拉松为例,它旨在用比赛的方式推广全民阅读,参与者需要在规定时间内阅读一本书,并结合质量测试计算成绩,根据成绩排名判定名次。
也就是说,阅读有时候离不开某种意义上的“强迫”。“亲子阅读打卡”也可以看成是另一种阅读马拉松。在这样一种陪伴过程中,可以让孩子更好地建立起阅读兴趣——这样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盛行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让一个人从小学会对书本保持亲切感,显得尤为重要而紧迫,而家长在这方面有其他人难以替代的影响力。
当然,从程序设计上,“阅读打卡”应当从简,不必人为设置障碍。此外,从报道看,有些幼儿园要求家长在发朋友圈时,必须附上孩子的个人信息,并且说明是在哪个幼儿园就读。这难免令一些家长产生借阅读进行某种推销的联想。少儿阅读推广是一件非常纯粹的事情,不宜掺杂商业气息,否则就会让阅读推广变了味、走了样。
进一步说,除了简单的“打卡”,还可以推出更多有创意的阅读推广活动,比如组织妈妈故事团、开展图书漂流等,让每一个家长都学会与孩子一起阅读,都能成为一个阅读推广人。如果这也是一种“强迫阅读”,我们乐见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