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评: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究竟有多重要

发布时间:2020-11-25来源:晶报编辑:潘峰

最近发生在深圳的这两起新闻,直观地告诉我们,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究竟有多重要。

其一是,日前,五岁的君君(化名)发烧,妈妈给他吃了退烧药但烧没退下来,接着突发抽搐,怕孩子咬舌头,妈妈情急之下按照“江湖老规矩”,给孩子自制了一个压舌板,强行塞到孩子嘴里,结果差点堵塞气道窒息,幸好120急救车及时赶到,才没有酿成更大悲剧。

事实上,按照专业人士的说法,孩子在抽搐时,咬断舌头的概率非常低,盲目地往嘴里塞东西,会增加更多意外风险。大多数抽搐或惊厥发作都是短暂的,具有自限性,一般1到2分钟内就会缓解。当抽搐发生时,正确的做法是把孩子放到平坦柔软处,如地毯、床上,并让孩子侧躺,头偏向一边,松开领口和衣服,保障呼吸通畅,避免窒息。

另一起是,近日,家住龙岗南湾街道的方先生因为一块鸡骨头住进了医院。原因是他吃饭时不慎将鸡骨头咽下,又听信“土方”连咽三个馒头。没想到,馒头不但不能将卡住的鸡骨头“冲下”,反而致使鸡骨头越卡越深,扎穿食管逼近主动脉。

事实上,食物卡喉后,常见的错误做法还有拍背或者用手指伸入喉咙去取等,但这样不仅没有效果,而且会使异物更深入呼吸道,带来不可知的生命危险。

在这里,不得不提及著名的海姆里克腹部冲击法。它是美国医生海姆里克先生发明的。1974年他首先应用该法成功抢救了一名因食物堵塞了呼吸道而发生窒息的患者,从此该法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拯救了无数患者,其中包括美国前总统里根、纽约前任市长埃德、著名女演员伊丽莎白·泰勒等等。因此该法被人们称为“生命的拥抱”。

海姆里克腹部冲击法的简单操作方式是,双手从背后将患者抱住,一手握拳,向上用力冲击其腹部。其原理是,利用冲击腹部,造成膈肌突然上升产生向上的压力,压迫两肺下部,从而驱使肺部残留空气形成一股气流。这股带有冲击性、方向性的长驱直入于气管的气流,就能将堵住气管、喉部的食物硬块等异物驱除,使人获救。

在这两起新闻中,如果当事人掌握了正确的急救知识,而不是听信所谓“偏方”,弄巧成拙的危险是可以避免的。

这也是深圳不遗余力积极普及医疗急救的价值所在。

据悉,医疗急救包括院前医疗急救、院内医疗急救和社会急救。院前医疗急救,是指在深圳市急救中心统一指挥调度下的医疗和救护活动;院内医疗急救,是指医疗机构在急诊科室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紧急救治和监护的医疗活动;社会急救,是指由非医疗急救人员现场实施的救护患者的活动。对普通市民而言,普及医疗急救指的就是普及社会急救。

2018年10月1日起,《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急救条例》开始实施,根据该条例要求,每年要为普通市民进行急救技能培训。从2019年开始,深圳每年财政拨出专款用于公益急救培训,去年拨款300万免费培训了11850人。今年虽各行各业受疫情影响,但深圳用于市民急救技能培训的专款反而增至600万用于25000人培训。

人们习惯于说1+1>2,但按照专家说法,在急救普及领域,可以实现1+1>7的效果。因为,一个人通过培训懂得急救知识后,还往往会影响身边人,让其父母、子女甚至身边的同事、家里的保姆都懂急救。

目前,深圳急救普及率已经达到2.23%,远远高于全国1%的平均水平,越来越多的深圳市民感受到急救普及带来的好处。但是,本文开头例举的两起新闻表明,急救知识普及还存在不少盲点。

进一步看,关于急救普及率,目前国际平均水平是10%,新加坡20%、美国25%、欧洲发达国家30%—40%……与这样的数据相比,深圳还有不少差距。为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在急救普及方面也当奋起直追,为市民织就一张更加牢固、紧密的安全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