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生育 释放推动社会发展的“孩动力”

发布时间:2020-12-10来源:晶报编辑:邓雪婷

这几天,“专家建议放开三胎”冲上了微博热搜。

相关人口报告显示,中国既面临人口总量即将见顶、远期将急剧萎缩的总量危机,也面临人口少子化老龄化日益加剧的结构性危机。

此前有媒体报道,自2016年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以来,中国的出生率均呈现下降趋势。也因此,有专家提出了全面放开三胎的建议。

此建议一出,迅速引发热议。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真正想解决人口问题,首先应该解决的是人们的生活成本和生活压力。也就是说,提升生育率,除了人口政策,还需要更多切实的配套措施落地。

事实上,许多低出生率国家使出了鼓励生育的各种招数,可以划分为三类:即财政支持(即对有孩子的家庭发放现金、食品券,或减免税收)、日托和教育支持(即教育补贴)、怀孕和生产期福利(比如有薪产假)。

比如,在日本,最新的措施是,提高新婚夫妇住房补助,只要结婚,就奖励60万日元补贴,生孩子补贴更多;为了“催生”,丹麦法律规定,孕妇的产假从预产期开始可达50周,同时,孩子父亲可有34周的“父母假”;德国用直接的家庭补贴金改善家庭的收入状况,承担了家庭抚养孩子成本的一半。

对我们来说,“鼓励生育”也开始成为一个热词。两年前,辽宁发布新的人口发展规划,提出到2030年,总和生育率提高一倍;完善生育家庭税收、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政策,探索对生育二孩的家庭给予更多奖励政策。辽宁也由此成为全国第一个明确释放鼓励生育信号的省份。

今年以来,多地相继出台了系列鼓励生育措施。比如,北京调整了生育医疗费用待遇、广东要求全面落实产假、贵州提出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等予以辞退等。这些政策,有些是对过往政策的纠偏,有些是对国家政策的响应,总体来说是朝着宽松的方向发展。

更值得关注的是,近日教育部官方挂出的一份答复函透露,国家正在研究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一事,此事一旦有戏,或将成为鼓励生育的大招——降低民众的教育成本,有望促进生育意愿的提升。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当前中国人口的主要矛盾,已经演变为总生育率跌破警戒线,和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之间的矛盾。可以想见,一系列鼓励生育的举措将陆续有来。

是的,我们须确立这样的共识:今天的婴儿不仅是奶粉、玩具和婴幼读物的消费者,更是将来的纳税人、创业者、企业家以及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是文化以及文明得以延续的希望所在。

有人创造了一个词叫“孩动力”,今天,我们就迫切需要一股“孩动力”作为社会发展的引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