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 需要健康生活习惯的加持

发布时间:2020-12-24来源:编辑:邓雪婷

《深圳市民健康公约20条》来了,引发关注。

公约篇幅不长,不妨全文引用如下:1.健康责任我担起;2.社交距离需一米;3.公共场所戴口罩;4.咳嗽喷嚏遮嘴鼻;5.开窗通风勤洗手;6.公筷公勺好风气;7.爱国卫生除四害;8.分门别类扔垃圾;9.饲养宠物守规定;10.毒菇野味应远离;11.合理膳食搭配好;12.适量运动常坚持;13.戒烟限酒不熬夜;14.心理平衡少生气;15.急救技能要掌握;16.危险标识多留意;17.预防接种按程序;18.身体不适早就医;19.防治疾病讲科学;20.健康深圳齐努力。

进入年末,新冠病毒爆发时的紧迫感已渐渐让大众忘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疫情已经消失。相反,入冬以后病毒有了卷土重来的趋势。近期随着北半球进入冬季,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上升,一些国家和地区疫情反弹,甚至出现病毒变异,我国面临严峻的境外输入风险;此外,国内个别地区有疫情零星散发,威胁并未解除。

这种情况下,健康习惯的养成与保持显得尤为重要。钟南山院士曾说过,免疫力是最好的医生。免疫力的强弱,依靠身心健康,而身心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就源于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健康的公共环境。

比如,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常洗澡、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不共用毛巾和洗漱用品;根据天气变化和空气质量,适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吐痰,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少聚集、保持安全社交距离……这些,都有助于我们将抵御病毒的防线构筑得更牢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使用公筷公勺与分餐制。

现实生活中,我们习惯的是合餐制。然而,它在表达人们亲密温馨气氛的同时,因“同餐桌、同碗盘、同筷勺”,为疾病的传播埋下了隐患。根据世卫组织统计数据,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

不久前有媒体报道,一半中国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它的传染性非常强,靠一次聚餐就可以传播。而防范它也很简单,通过公筷公勺与分餐制就可以较好地阻断传播。

也许有人认为,合餐共食是中国人由来已久的饮食习惯,分餐制难以适应。但事实上,合餐进食成为中国人主流的饮食方式,其实只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宋代以前,比这更古老的分餐制才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真正传统。分餐制在中国的历史可上溯到史前时代,经过不少于三千年发展过程。

这也说明,一些习惯是可以改变的。当然,打破“路径依赖”,学会使用公筷公勺,从合餐制走向分餐制,有时需要一种外力的推动,而疫情就为这样的推动提供了契机。

总之,每次大规模传染疾病来袭,都是对我国国民卫生习惯与公共卫生水平的考验。疫情终将过去,但我们因疫情而得到强化的健康习惯与生活方式要积淀下来,成为一种新的风尚。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当好的、与现代社会更匹配的健康习惯与生活方式成为更多人的自觉,也无疑意味着全民健康素养在不知不觉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