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个深圳男孩救人的事儿,在不少深圳人的朋友圈里刷屏了。
事情的大致经过是,从宁波到深圳出差的李先生,在经过海滨中学校门口附近时被一辆电单车撞倒。恰好看到一名身穿校服的男孩,他就让男孩帮忙先看包,自己去追肇事者。没想到心绞痛突然发作,瞬间四肢无力,瘫倒在路边。
男孩看到他情况危急,不仅询问了伤势,还弯腰查看了他流血的小腿,问他“要不要打急救电话?”李先生说不出话,只无力地摇了摇头,吃力地指了指自己的包。男孩很快明白了他的意思,打开包迅速找到了速效救心丸,给他喂药,还拧开水瓶给他喝水……30秒后,李先生心绞痛逐渐缓解,转危为安。
这何尝不是一种见义勇为?我们要赞扬这个深圳男孩乐于助人、勇于助人的精神,也肯定他在救人中所表现出来的细致、专业、有条不紊、沉着冷静。试想,在这样的紧要关头,如果他不能准确地理解对方的求助信息,如果他的动作不够熟练准确,就可能带来不一样的救助结果。
是的,助人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能力。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年来,我们从不少深圳孩子身上发现了这种美德,也发现了这种能力。
比如,2019年4月,华强职校的三名学生在莲花山做义工时,遇到一名女子投湖轻生。他们毫不犹豫地展开了救援——两个人一人一边拉住女子,另一个人抱住她的腿,把她拉拽到岸上。这时女子已经意识模糊,他们想起军训时学过的急救知识,将女子头部用袋子垫起,并让她的脸转朝一侧,看到她口鼻吐出水来,逐渐恢复意识,他们才松了一口气。
2020年12月,龙岗大道大芬立交桥附近,一名男子满身酒气倒在楼梯处且伤口流血不止。路过此地的木棉湾实验学校学生邓彰程临危不乱,现场采取了正确的急救措施——先请一位女士拨打120;帮助伤者置于安全侧卧位,保持呼吸道畅通,避免因呕吐物窒息;再向路人求助,将伤者抬到旁边平台上并让其侧卧……事后,当天的急诊医生表示,孩子在救护车到达之前的处置很及时也很正确,如果醉酒趴在地上,一旦呕吐,容易堵塞气道造成窒息。
而更广为人知的一个故事是,2005年,南山区南头城小学三年级学生袁媛被中央电视台评选为“生活英雄”之一,理由是,因为煤气中毒,袁媛父母双双昏倒在浴室里,在这紧急关头,袁媛果断地敞开浴室门,借助衣架捅开高高的窗户,又迅速关上煤气开关,跑到客厅拨打110、120电话,简洁准确地报出了自己所在位置,从而成功地挽救了父母的生命。
深圳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急救能力,与深圳多年来大力推行急救知识进校园有关。2018年颁布的《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急救条例》明确要求,各类学校应当开展医疗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教育,培训学生要掌握医疗急救基本知识。
是的,中小学是最佳的安全教育阶段,必备的安全知识和技能不仅使学生得益,长远而言也决定着未来国民的安全素养。我们希望,更多生活中的安全常识能走进中小学的课堂,让更多孩子在关键时刻能够成为“生活英雄”,懂急救、会急救、敢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