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评论员胡蓉
5月10日,为期4天的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落幕。首届消博会看点很多:这是国内首个以消费精品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疫情肆虐下,展会仍吸引了来自约7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500家企业前来参展;世界经济复苏依然艰难,但消博会上签下的张张订单,其中不乏超级订单。
首届消博会和已成功举办三届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共同展现了中国开放新姿态和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消博会则更加精准地聚焦在消费商品上。从首届消博会的参展结构看,境外企业和境外品牌占大头,充分表明境外企业看好中国市场,对中国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展会上,涵盖服饰箱包、美妆用品、食品酒饮、珠宝钻石、游艇汽车等20余品类的上百款新品首发首秀,也更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消费升级趋势。
首届消博会就像一块试金石,验出了中国消费力量的成色,这股力量不仅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十分重要,也对中国争取更多话语权十分重要。
消费能力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国力的重要展现。生产和消费并举,才能让一国经济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美国被认为是世界头号经济大国,也与其消费能力有关。美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5%,2019年美国消费品零售额达到6.24万亿美元。全球企业都想把商品卖到美国去,全球资本也都想靠近市场去投资。倚仗这个优势,美国吸引并利用了更多全球资源。
尽管中国人均消费不及美国,但因为巨大的人口规模优势,依然可在总量上领先。2019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2万亿元,首次超过40万亿元,与美国的差距只有2700亿美元。尽管去年受疫情影响重回40万亿元内,但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消费品零售市场已是大概率事件。
与消博会上签下的大订单相比,坚定扩大中国消费动能是更大收获。中国正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国消费力量更加澎湃,这股力量必将对中国和世界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