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街最早感受改革开放春风 而今转型迎大湾区机遇

发布时间:2018-10-31来源:羊城晚报编辑:陈琳君

深圳新闻网讯  位于深圳盐田区沙头角的中英街,街心以界碑为界,左侧为英(港)界,右侧为华界。作为“窗口中的窗口”,中英街最早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近年来,这条百年老街也在不断转型升级,重焕生机。如今,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中英街发挥独特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推动着国际知名旅游消费平台建设。

不断转型升级的中英街


1“不到中英街,枉作深圳游”

1979年,深圳蛇口的第一声炮响拉开了中国经济特区建设的序幕,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开了封闭多年的边防禁区大门。1983年,《开放中英街协议》签订之后,大量的资金涌入、人力和物力整饬与修建,使中英街迅速繁荣兴旺起来。

“不到中英街,枉作深圳游”,这句话曾广为流传。最早沐浴改革开放春风的沙头角中英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吸引了潮水般的购物游客。这条宽不过4米、长不过300米的街道,曾创下了日人流量超10万人次的辉煌纪录,“购物天堂”名噪一时。

游客在中英街界碑前拍照留影

据资料显示,从1980年以后的十多年内,中英街的财政收入占了整个沙头角镇的10%至30%,最高的年份达到70%。从1983年-1993年,中英街中方店铺每年的营业额达到15亿元人民币。仅从“黄金热”就可窥见中英街的繁华。中英街历史博物馆提供的资料显示,仅1988年5月-10月,中英街黄金装饰品的销售量就达到5吨,销售额达港币6.5亿元。曾在香港著名金行谢瑞麟工作的陈先生介绍,鼎盛时期的中英街谢瑞麟金铺一天迎来上万人次消费者,日销售额达200万元到500多万元人民币。

作为深圳唯一与香港陆海相连的区域,历史文化价值和地理区位优势赋予“中英街”与生俱来的商业文化气质。然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国内商品供应日益丰富,中英街的商贸优势日渐消减。

2000年9月,国务院批复中英街改设为“沙头角边境特别管理区”,对中英街实行更加严格的出入管理,致使中英街商业销售额出现大幅下滑。此外,接连出现的贩卖假货和商业欺诈等问题,给中英街商誉造成了严重打击。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曾经繁荣兴旺的中英街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