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稿件库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盐田梅沙民间力量上了央视《青春中国》

发布时间:2020-05-04来源:深圳新闻网编辑:潘峰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讯(记者 潘峰 郑创彬)2020年5月4日,CCTV-4播放了一部青春励志的纪录电影——《青春中国》,来自盐田梅沙的杨旭聪,与5位新时代青年一起出现在电影中,讲述着自己用行动守护梅沙这片绿水青山的青春故事。

盐田梅沙海洋生态环保服务中心负责人杨旭聪

成立队伍开展海洋环保

作为梅沙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杨旭聪从小与海为伴,对脚下这片土地和海洋有着特殊的情感。闲暇之余,他喜欢开艇出海,纵身下潜窥探梅沙海底那瑰丽的海底世界。然而,出海有时也会遇到糟心的事儿。“那时候,我经常和几个朋友结伴出海,游玩时看到海面上漂浮的垃圾非常痛心。”杨旭聪说。出于保护这片海域生态的初衷,2012年3月,在杨旭聪的倡议下,旨在维护区域海洋生态的梅沙海洋环保义工队挂牌成立。他和几位从小玩到大的伙伴成为这支队伍的主力。

义工队成立后,每当夏季的周末和节假日,当市民涌向大梅沙亲海戏水时,杨旭聪团队则忙于打捞漂浮在海面的垃圾。假日过后,他们又忙碌于下海打捞沉入海底的垃圾。起初,义工队只是开展简单的海洋保洁工作,但随着活动的开展和队伍的壮大,他们逐渐扩大了业务范围,注册成立了海洋生态环保服务中心,业务覆盖海洋保洁、海上救援、游泳培训、海洋科普等方面。

近年来,以杨旭聪为带头人的海洋生态环保服务中心共出动船艇500多艘次、水手1000多人次、潜水员1500多人次,种植了10000多株珊瑚,清理珊瑚区海底垃圾7吨多,保育珊瑚海域2.5平方公里。

梅沙海底的珊瑚
志愿者潜入海底 人工种植珊瑚

联手学术力量开展珊瑚普查

上世纪80年代,大规模的城市开发给环境带来了压力,珊瑚在90年代后期消失殆尽。在几年前一次下海清洁海底垃圾活动中,杨旭聪团队惊喜发现珊瑚群竟重现梅沙海底,种群数量比前些年有了显著的增长。“珊瑚的重现是生态环境变化的一面镜子。近年来,得益于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和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梅沙的珊瑚群在前几年才慢慢开始恢复。”杨旭聪说。

珊瑚重现,生态好转,这让杨旭聪团队兴奋不已。杨旭聪也深知,珊瑚对于海洋,就好像是陆地上的森林,是海洋中的“热带雨林”。珊瑚礁面积虽然不到海洋总面积的千分之二,但却养育着全球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保护珊瑚是为了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也是为了保护海岸线。

旺季的大梅沙迎来众多游客聚集,对梅沙海域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海底的珊瑚很有可能得而复失。如何保护梅沙海底这块“瑰宝”,杨旭聪团队开始启动珊瑚普查工作。从那以后,每次团队开展清洁海域行动,他们会尽量安排潜水员潜入水底,开展照相、量度等基础工作,再通过网络搜索和资料比对,确定珊瑚的种类和年龄,并对珍稀品种编号。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杨旭聪发现,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普查工作远比想象中困难,由于团队缺乏专业的器材和专业知识,普查出来的数据缺乏系统性、科学性。随后,杨旭聪团队设法引入专业学术力量,联手广东省海洋大学,全面启动对梅沙海域珊瑚的系统普查工作。经普查,在梅沙珊瑚覆盖的2.5平方公里海域里,他们发现了43种珊瑚,其中包括较为珍贵的鹿角珊瑚、多孔珊瑚、万花筒珊瑚、脑型珊瑚等,还有3种为珍稀品种。普查工作最终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学术报告,为梅沙海域的珊瑚保育和海洋生态保护提供基础的数据支撑。

志愿者潜入海底 人工种植珊瑚
梅沙海域的人工种植的珊瑚长势良好

人工干预加快修护珊瑚生态系统

珊瑚普查不是目的,通过普查行动引起社会重视,最终形成官方和民间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合力,才是杨旭聪团队努力的方向和最终的期许。

近年来,盐田区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盐田海域的海水质量持续保持稳定优良,引来海豚屡屡“造访”。然而,珊瑚的成长周期极为缓慢,优良的水质只是基础条件。于是,杨旭聪团队开始引入人工干预的方法,力求提升梅沙海域片区珊瑚的种植量,加快修护梅沙海域珊瑚生态系统。

这种设想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2017年5月,首届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为主题梅沙国际珊瑚节成功举办,来自世界潜水联合会、亚洲潜水联合会的潜水运动员、潜水爱好者和来自20多个国家的环保志愿者、公益倡导者在梅沙聚集,共同探讨珊瑚保育和海洋环境保护。在那次大型活动中,杨旭聪和志愿者们在大梅沙州仔岛附近种下了近600株珊瑚苗。

2019年6月27日,以“美丽珊瑚 美好湾区”为主题的第二届梅沙国际珊瑚节在盐田区大梅沙水上运动中心再次成功举办。“爱珊瑚、爱海洋、爱地球”的宣言在梅沙街道、盐田区乃至全深圳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