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狂人"王俊:用基因技术为普通民众服务

发布时间:2013-01-16来源:深圳晚报编辑:陈琳君

2012年12月20日,《自然》杂志评选出2012年世界科学界年度十大人物,36岁的深圳华大基因执行院长王俊入选,他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也是最年轻的一位。他所领导的中国最大的基因测序机构华大基因,也再次成为国际焦点。深圳市市长许勤对此作了重要批示:热烈祝贺华大基因王俊获此奖项!这是华大基因的光荣,是深圳市的光荣,更是中国人的光荣!

王俊2010年11月在第五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上发言。(受访者供图)

16岁考上北京大学

王俊出生在江苏东台,小学时就把大量精力花在大人所谓的“调皮”事业上,尽管成绩在班里并不拔尖,但当时接触过他的大人都会用“聪明”来形容他。王俊对待学习有自己的原则。16岁,他考上北京大学,选择了北大生物系。

就读研究生期间,中国科学院遗传所的老师杨焕明到北大来挑人,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导师推荐了生物与数学、计算机兼修的王俊,“听说要去遗传所工作,我的第一反应是: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导师非常了解他的性格,一句“你去了人家还不一定要你!”成功激将,王俊去了遗传所,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

36岁执掌中国最大基因帝国

1999年,是中国的基因研究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47岁的杨焕明和45岁的汪建以一个“梦想”集结了中国最优秀的一批科学家,承接了人类基因组计划1%项目,正是这个项目促成了华大的诞生。当时还是北京大学生物学院硕士生的23岁的王俊承担起所有数据的分析处理任务,实力让王俊成为华大最被器重的“门徒”。

此后的13年中,他成为华大所有重大科研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和核心完成者。2012年,36岁的王俊已是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执行院长。从参与最初的1%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到发起并组织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这位年轻科学家,至今已经在《自然》系列和《科学》杂志上,发表了60多篇学术论文,成为中国“70后”群体中的杰出科技代表人物。

用基因技术为民众服务

王俊说基因研究其实只有三件事:读、弄懂以及应用。“利用基因功能达到目的,这个基因让它抗旱,那个基因让它抗病……”王俊说自己一直没有忘记当初成立华大的初衷,“一群人将各自全部积蓄拿出来,投入了一个人类认识自身的重要计划。”即使华大基因已经开始了产业化经营,王俊仍认为:华大基因的责任,就是利用手上的基因技术,为普通民众服务。

2003年SARS时期,华大基因在第一时间对病毒基因进行解读,96个小时就做出了SARS检测试剂酶联免疫试剂盒,并免费捐赠30万分给全国所有医院,帮助阻断SARS的蔓延,“当时市场黑市检测价格不菲,但华大并未想就此谋利,尽管那时候华大基因已有半年的时间发不出工资。”2004年12月30日,印度洋海啸,华大基因派出DNA鉴定救援组赶赴泰国海啸灾区,承担了海啸遇难人员DNA检测的任务。“当时遇难者数目庞大,鉴定DNA的工作无法实行,华大基因主动提出为泰国遇难者免费鉴定逾千份的DNA样本。”2011年5月,德国爆发一种肠道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华大5月27日收到病菌样本,6月2日完成基因组测序并公布序列,6月7日研制成功诊断试剂盒并无偿公开检测方法。时间之快,令德国行内专家至今不敢相信。(记者 杨雨轩 通讯员 刘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