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讯 1998年,盐田区正式成立,发展的新篇章由此开启。二十年来,盐田区城市建设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的理念,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取得跨越式进步。今天的盐田,海阔、山高、城美,是一座空间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环境品质优良的滨海城区。
进入新时代,城市格局悄然改变,盐田区进入空间存量优化的新阶段。盐田区委区政府积极谋划新时期城区发展。为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市规划国土委盐田管理局坚持将城市设计作为塑造城区特色、提高空间品质的重要抓手,勇于创新精细化管理新思路、率先探索城市规划变量管理,前瞻谋划老城区转型、研究沙头角空间可持续发展。
盐田,“城市设计·再出发”
国家高度关注城市设计工作,深圳是第一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盐田是深圳城市设计的先行者。2018年,是盐田建区20周年,也是城市设计在盐田走过的第20年,大梅沙和滨海栈道都是国内备受瞩目和青睐的城市设计实践作品。大梅沙村以“村市(是)厨房”为主题,作为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的分展场,展示了以村落为开放街区和未来城市公共服务空间的可能性。
建区20年,盐田区已基本完成空间格局构建。新时期,城市工作重点将逐渐转变为强化城区意象、提高空间价值、提升文化内涵、促进城区多元发展,城市设计是完成上述使命的重要抓手。为此,盐田区以《盐田区总体城市设计》为平台,集聚智慧、开放共享,对城市设计展开再思考。
2018年6月以来开展的“城市设计·再出发”系列活动,使具有影响力的规划师、建筑师、政府代表和普通市民与盐田区发生深入关联,得到社会各界关注。通过政府部门座谈、企业访谈、公众调查和开放式学术会议等广泛征集意见;并举办大学院校专场座谈、设计机构专场座谈、高规格专家研讨会和学术论坛,听取来自深圳、广州、上海和香港建筑与城市设计领域知名专家的专业意见。
在高标准的规划设计引领下,在高质量的城市建设推动下,未来的盐田将缔造成为一座环境美好、生活幸福的滨海城区。
盐田设计,从未止步;盐田明天,会更美好;如此规划,你是否期待?
《盐田区总体城市设计》
以总体城市设计描摹盐田未来
盐田,面朝大海,背依繁华。进入新时代,她应如何塑造核心形象、提升活力品质?正在编制的《盐田区总体城市设计》将作为盐田区城市设计工作的龙头,从城市设计角度谋划盐田的未来。
盐田底蕴
盐田,她既繁荣又宁静,既创新又文艺,是一座美好的滨海城区。
绿色之城、活力之区是她的生态内涵;文艺之城、创新之区是她的文化内涵;共享之城、品质之区是她的空间内涵。
七分山、三分城、一面海,是对她自然格局的最美诠释;中英街、盐田墟镇、大梅沙村,无一不透露着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山高海阔,又何尝不是预示着她的城市空间应梯度发展。
盐田的三大片区将各具特色。【沙头角】一座精而美的滨海中心城,在这你可以领略她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可以感受她独具韵味的生活气息;【后方陆域】一座现代精致的临港生态城,在这你可以欣赏她时尚创新的现代建筑,可以体验她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小梅沙】两个畅游山海的滨海小镇,你可以在周末尝试上山下海的多元体验,也可以在假期倾听自然的声音。
未来的盐田,将给你丰富的体验和周到的服务。你可以在山林穿梭,可以在海滨漫步,可以在海中畅行;可以在公园休憩,可以在街市漫游,可以在口袋公园里闲坐,可以在街边公共空间里喝咖啡与好友畅谈人生,可以和家人在屋顶花园仰望夜空;如果你热爱海洋,可以从地铁换乘水上巴士前往沙滩;如果你是驴友,可以在山林绿道旁等待公交车送你回家。
盐田气质
●海岸更人文
盐田的海,岸线长达30公里,水质为深圳海域最佳。未来的盐田,19.5公里长的滨海栈道将不只是简单的贯通和暴走式的体验。海岸将更富人文气息,释放更多公共岸线,复合更丰富的文化功能,容纳更多样的亲海活动。
总体城市设计中提出,沿海岸构建由滨海文化设施、文化街区、海洋公共空间、户外公共艺术构成的海洋文化空间体系。西港区和菠萝山将建设两处滨海文化区;中英街、盐田墟镇和大梅沙村将塑造为滨海文化街区;沙头角海和梅沙湾将开辟海上活动区域。滨海栈道将塑造缤纷城市、港口酷游、自然文化和活力度假等4个主题段落;同时拓展海上巴士、海上游线和海上运动等。
●山林可共享
盐田的山,有深圳第一高峰梧桐山和深圳第三高峰梅沙尖;盐田的林,有流水潺潺、怪石纵横的老虎涧,有植被浓郁、万紫千红的蝴蝶谷。未来的盐田,山林空间分梯度利用,将使她适合更多群体,对市民更友好,服务更周全。
总体城市设计中提出,高海拔山林作为适合驴友体验的郊野空间,建设登山远足径;低海拔和近城山林将作为全龄共享的半山公园带,建设缓坡健步道;并完善山林空间的公交服务,加强与地铁站点的衔接。
●街区可漫步
盐田的街道,以沙头角为代表,窄街道密路网、界面开放,是深圳最适合步行的城区之一。未来的盐田,街区更舒适、更安全、更绿色。
总体城市设计中提出,沙头角、后方陆域和大小梅沙差异发展,共同建设慢行示范城区。构建由休闲慢行网络和通勤慢行单元组成的慢行体系;从慢行优先、街道空间整体管控、一体化设计与管理等提升街道空间环境。并在现有公园广场基础上,通过消极空间改造和城市更新贡献增加口袋公园。
●建筑更艺术
盐田的建筑,形态独具一格,地域风貌鲜明。有岭南风格的中英街骑楼,有优秀的现代建筑万科会议中心。可感受大梅沙村市井气息的原汁原味,也可领略滨海酒店白色曲线的自然纯净。盐田的建筑还要更艺术、更精致,城市设计将引导空间形态更协调有序、建筑风貌更具盐田特色。
总体城市设计提出,在建筑风格上要体现岭南气候、山海风貌和精致细节等特征;在建筑形态上要体现山-城-海的梯度秩序,并对建筑体量、尺度、色彩和第五立面等加强管控。
盐田,这片美好的滨海城区,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充满活力。
《盐田区城市规划变量管理探索研究》
以规划变量管理提升城市服务水平
随着城市的发展,深圳各区的差异性逐渐凸显,规划管理工作需要适应新时期城区特色化发展的需求,亟需管理模式与机制的创新和改革,体现规划管理的灵活性与针对性。为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适应城市发展新方式、新路径以及地区特色化发展需求,盐田区率先探索规划精细化管理的新思路——规划变量管理。
规划变量管理重点关注人的需求变化,提出更符合盐田城区特征、更契合盐田人需求、更适合盐田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和规划管理改革方向,旨在创新精细化和人性化规划管理,提升规划管理水准。
精准掌握居住、工作、旅游三类人群特征
依托大数据平台,实时统计盐田区居住、工作、旅游三类人群规模和需求定量分析,精细分析服务设施的实际使用人数和人群结构特征,弥补传统统计数据的滞后性和不全面性。
定制文体、产业、旅游三类公共设施配置标准与管控指引
深化细化公共设施配置标准,针对全民友好目标,解决设施与人群分布不匹配问题,构建两级“文体圈”。结合盐田港口物流、滨海旅游、黄金珠宝和生物科技等主导产业,制定产业与旅游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填补相关规划标准空白。并与规划管理对接,确定三大服务设施规划管控指引。
《沙头角空间规划》
以空间规划引领老城区持续发展
沙头角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给人的印象是小而精,秀而美。占地不大,仅5.2平方公里;人口不多,约13.3万人,历史悠久,资源优越,城区平静而有韵味。新时期,沙头角迎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拓展深港合作空间格局、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新机遇,规划着力于对其特色进行再挖掘,通过空间规划引领环境、经济、社会的联动升级,为沙头角持续发展提供可实施方案。
梳理建构“三横三纵”
空间格局
“三横”是沿梧桐路、深盐路和滨海栈道形成的依山生活带、都市活力带和滨海休闲带;“三纵”是沿沙深路、海山路、港西路的三条山海通廊,根据功能分为旅游创意轴、文化休闲轴和产业服务轴。
完善“城区、街区、节点”
三层次公共生活体系
城区层面,对道路交通、慢行系统、城市风貌、地下空间和配套设施提出系统优化对策,有效引导城市更新项目。
街区层面,划定门户街区、保税街区、西港区和滨海街区4个特色街区。
节点层面,重点改造隧道口广场、原航母广场和污水活化公园3个特色节点。
《盐田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以综合交通体系构建山海联动的特色交通格局
未来,盐田将拥有内达外畅、绿色高效的交通系统。协同争取对外战略通道与资源,提升盐田对外通道的容量和系统稳定性,力争深汕城际轨道、优化城市轨道网络、谋划深盐第三通道。推进东港区深水港码头、近距离内陆港、平盐铁路升级改造等项目。实现客货交通分离,打造“快进快出”的疏港路网体系;推进拖车服务中心建设。重点治理旅游交通拥堵难题,规划旅游集散中心,建构水上交通体系。完善“山-城-海”一体的慢行网络,强化城市公共交通服务。
由此,盐田将重塑由对外交通、城区交通、山林和海上交通构成到四位一体、山海联通的综合交通体系。轨道站点、公交站点与慢行网络无缝衔接,并通过码头与水上交通高效接驳,公交服务向山林延伸,半山健步道、山林绿道、滨海栈道等山海慢行线路与城市慢行网络对接。从而,市民和游客将享受通山达海、绿色便捷的交通服务。(卓李怡 通讯员 管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