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如何炼成 盐田:努力满足群众平安新期待

发布时间:2018-12-29来源:深圳特区报编辑:陈琳君

深圳新闻网讯  去年9月,盐田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称号。这一沉甸甸的荣誉,在广东仅有5家,在深圳更属唯一。

平安盐田的招牌越擦越亮。

110刑事警情、立案数、八类案件年年下降,近年来达到建区以来最低水平,公安工作满意度和群众安全感全市第一;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重大火灾事故、重大交通事故为零……数字只是直观的证明,盐田人感受到的却是实实在在的温暖和安全。

深入开展“飓风”“扫黄打非”“利剑”等系列专项行动,辖区违法犯罪活动明显减少。

党的十八大以来,盐田历届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平安建设,从创建社会治安“首善之区”到“平安创建示范区”,再到今日的“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平安盐田的招牌越擦越亮。


源头防范和化解问题隐患,大梅沙园内“沙滩老鼠”基本绝迹,反恐、安保工作可控度显著提升。

主动自我加压 

率先推进“平安建设示范区”创建

盐田区常住人口22.65万,71%为非户籍人口;拥有世界集装箱吞吐量最大单港盐田港,后方陆域居住的货柜车司机超过3万人;区内旅游景点大小梅沙、东部华侨城、中英街等年接待游客2000多万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流动,导致公共安全形势极为复杂,为盐田平安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面对挑战,盐田区坚决选择自我加压、迎难而上,积极探索平安创建新路径。从2003年到2011年,盐田区连续三次在区党代会上先后提出创建社会治安首善区、社会稳定首善区、公共安全首善区,对平安建设的理解“由点到面、由浅入深”,体现了不断提高标准、主动自我加压的勇气和担当。

2016年3月,盐田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全市率先创建“平安建设示范区”,出台了《关于创建平安建设示范区的决定》,开展为期5年的“平安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

《决定》提出,启动包括社会稳定维护行动、违法犯罪打击行动、社会治安防控行动、重点领域预防行动、安全生产整治行动、食品药品监管行动、应急处置提升行动、平安文化培育行动在内的八大行动,力争通过3到5年时间的努力,争创全国一流平安建设环境,实现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更加完善,公共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辖区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保持全省领先,使平安成为美好盐田的重要品牌和率先发展的重要保障。

据介绍,在创建工作中,该区首创了包含56项指标、总分100分的“盐田区创建平安建设示范区指标体系”,半数指标高于全市水平;并要求到2018年基本建成平安建设示范区、指标总分达到90分,2020年完全建成“平安建设示范区”、总分达到95分,平安建设达到全省乃至全国领先水平。

三年来,盐田区认真对标《盐田区创建平安建设示范区实施方案(2016-2020年)》,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坚持打防结合、以打促建,统筹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平安建设示范区”创建八大行动,顺利完成既定的2018年基本达到“平安建设示范区”创建目标任务。


深化改革创新

三项重点改革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盐田区将改革创新作为深化平安建设、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动力源泉,思维上求变,方法上求新,效果上求实,主动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在多项工作中探索出“盐田经验”。

扎实开展“三化一体”警务改革。以“大部制、大警种”为改革导向,聚焦防范和打击两大主业,扎实构建“巡逻专职化”“社区网格化”“打击专业化”的全新警务实战体系。成立专职巡逻队伍,全面提升社会面巡逻防护控制力,辖区见警率提高3倍以上,社会面见警率全市第一。实行“警区制”,推行警长负责制和网格化管理模式,提升警区配警比例和社区民警进社区频率,基础信息采集、重点人员跟踪管控、社区防范及消防安全等工作得到同步加强。整合刑侦、经侦、禁毒大队,重组刑警大队,形成分局“大刑侦”格局,打破警种壁垒,提升技术配侦力度,推动网警、技侦、视频等资源面向基层实战开放,提高打击精准率。近五年来,辖区110刑事警情、立案数、八类案件逐年下降,社会公共治安实现根本好转,公安工作满意度和群众安全感保持全市第一。

创新推进司法系统改革。盐田区认真落实“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提升平安建设现代化水平”工作要求,创新推进区法院审判权运行机制和人员分类改革、行政案件集中管辖改革等工作。实行人员分类管理,建立以主审法官为核心,法官和审判辅助人员分工合作的审判组织架构和工作模式、审判专业委员会制度、重点案件督办制度和过问案件全程留痕制度,优化司法资源配置,保障主审法官、合议庭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裁判权,区法院被确定为“全国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试点法院”。承担全市行政案件集中管辖职能,开通网上预约立案、电子送达,巡回审判等便民措施,完善深化行政审判权力运行、统一裁判标准、落实司法责任制等审判机制,直击“民告官”案件中“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等三案问题,牵住行政诉讼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等三难题的“牛鼻子”,获评全国改革试点项目。

积极创建省市共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在全国率先制定和谐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明确31项核心标准,建立“城区+街道+社区(园区)+企业”的四级联创共建模式,探索建立五大特色劳动关系工作机制(综合保税区转型升级服务保障机制、港口产业链劳动关系自我协调机制、旅游休闲带灵活多元用工机制、黄金珠宝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生物基因产业基地高层次人才服务机制),成立全国首家区级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协会,树立促进协会、拖车协会、港运工联会三大社会组织品牌,建立四支和谐劳动关系使者队伍,实施劳动争议调解改革、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改革,劳动关系风险防控和矛盾调处效能进一步提升,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和谐劳动关系新格局。2015-2017年,全区劳资纠纷数量连创历史新低,30人以上群体性劳资纠纷明显减少并100%就地化解,90%以上劳资纠纷通过调解方式得到妥善化解。

坚持问题导向

全面有效排查公共安全风险

做好平安建设工作,必须时刻坚守安全底线。近年来,盐田区全面抓好传统和非传统领域公共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确保辖区社会局面平稳有序,公共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公共安全指数始终名列前茅。

为切实将国家安全、政治安全时刻记在心里、扛在肩上,盐田区始终坚持以“四个不发生”为基准抓维稳,不断完善优化维稳体制机制,重点加强互联网金融、劳资纠纷等问题隐患排查化解力度,压实维稳安保责任,确保辖区持续稳定。

对于各类违法犯罪,盐田区坚决保持高压态势。积极响应中央号召,迅速铺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建立重大案件会商、线索移交、举报奖励等机制,定期研判案件进展情况,在宣传发动、摸排打击、“打财打伞”等方面多措并举、综合发力。紧盯社会危害大、群众深恶痛绝的黄赌毒、盗抢骗等违法犯罪行为,深入开展“飓风”“扫黄打非”“利剑”等系列专项行动,辖区违法犯罪活动明显减少。组建反电信诈骗“蓝马甲”宣传队,有效遏制电信诈骗等网络新型犯罪高发态势。近三年来,盐田区110刑事警情下降65%;110治安警情下降86%,八类案件下降71%。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共立涉恶案件27宗,破案26宗,抓获犯罪嫌疑人57人,营造了黑恶犯罪人人喊打的浓厚社会氛围。

在公共领域安全隐患方面,盐田区强力推进“拉网排雷”及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从严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累计排查整治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安全隐患近3万起。打防并举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建成“巡查、检测、执法”三网融合的智慧监管体系和食品安全巡查公示系统,全力推进“明厨亮灶”“一街一车一室”快检等工程建设,盐田区食品安全考核连续三年全市排名第一,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结合“有黑扫黑、无黑除恶、无恶治乱”工作思路,盐田区大力开展重点领域整治工作。实施大梅沙海滨公园“免费预约入园”和梅沙片区预约通行管理模式,源头防范和化解问题隐患,大梅沙节假日交通秩序、游客入园秩序明显改善,园内“沙滩老鼠”基本绝迹,反恐、安保工作可控度显著提升。取消中英街办证费用,实施“团进团出”管理机制及“黑名单”制度,最大限度遏制黑导游和商业欺诈等乱象发生;建立打击“水客”走私联席会议制度,强化信息共享与联勤联动,中英街“水客”走私现象得到明显遏制。深化盐田港后方陆域交通秩序整治,开展“联勤联动、综合打击”专项行动,查处货柜车违停、私改加油车、无证驾驶等违法案件3万余宗;完善提升台风过后交通疏导措施,“台风过后必堵三天”的现象不再出现,后方陆域交通秩序持续改善,港城发展矛盾得到明显调和。


突出固本强基

三级平安创建率先实现全覆盖

近年来,盐田区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持续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做好基础保障不断夯实辖区安全根基。

为提升三级平安创建水平,盐田区在全区所有住宅小区,开展出入口、门禁、视频、物防、保安员巡逻等五个方面规范化建设,小区门禁系统覆盖率达90%,防爬刺、扇形网、防爬油等设施安装率达99%,安全文明创建覆盖率100%。目前,全区所有街道都通过了国家安全社区验收,在全市率先实现安全文明小区、安全文明社区、平安和谐街道的全覆盖,全区社会治安环境持续改善。在辖区各重点区域、关键环节深化平安创建工作,大力推动平安校园、平安医院、平安景区、平安市场、平安公园、平安工地等十类平安细胞创建工作,创建率达到100%,全区124个物业小区“零发案”的超过八成。

盐田区高标准建设“雪亮工程”,利用科技手段助力平安建设升级。累计投入2.3亿元用于视频监控建设,全区一类高清镜头超过3000个,建成区每平方公里达到150个,覆盖率位居全市各区之首。视频监控系统从以往主干道主要区域全覆盖,进一步延伸到物业小区、城中村,全面补齐原有盲区死角。全部镜头接入区、街道综治中心及公安机关指挥平台,积极探索运用人脸识别、自动追踪、智能应用等新技术,不断提升辖区社会治安防控智能化水平,目前,盐田区借助视频监控系统直接或间接破案占总破案的35%以上。

在消防领域,盐田区实现了消防应急站点全覆盖。全区共建成微型消防站239个、应急消防点147个,消防应急站点覆盖全区8个城中村及老旧住宅小区,惠及20万人口,城中村平均0.28平方公里就有1个应急消防站点,火灾“黄金3分钟”紧急救援能力显著增强。

为破解“三小”场所安全监管小、散、乱和基层人员不足的难题,盐田区率先推广使用“三小”场所“安全一点通”系统,将全区4729家“三小”场所全部录入系统,对其安全巡查工作进行实时动态监管,对可能存在的十二项隐患逐一筛查、督促整改。

为提升公共安全应急能力,盐田区认真完善应急体系,实现精准快速响应。根据区总体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十三五”规划,应修编30个专项应急预案,其中有20个已经完成修编并发文,构建了完善的预案体系。建成全市首个区级预警信息系统,实现区、街道第一时间接收包括地震灾害、台风暴雨在内的各类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建成全省首个区级应急培训基地,建立常态化应急演练机制,有效提升应急管理人员实战能力;启动了应急通讯专用信息网络建设,初步实现区、街道突发事件无线应急指挥一体化,大大提升应急反应和指挥调度能力。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街道一级“国家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的全覆盖,创建比例位居全省各区县第一、全国前列。

推动多元共治

人民调解体系成盐田独特优势

平安建设,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参与和支持。盐田区推崇开放共治,积极吸纳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平安建设,发挥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的比较优势,形成专群互补、政社合作、有区域特色的多样化治理模式。

2013年以来,盐田区在60余个居民小区、重点行业、大型企业中率先建立社区组织综治服务室,授权、指导、规范社区组织综治服务室行使治安保卫、人民调解、实有人口和实有房屋(人屋管理)信息采集等三大基层综治职能,把以物管公司为核心的社区治安力量整编成辖区平安建设的“信息采集员”“治安瞭望员”“矛盾调解员”,实现了基层综治信访维稳工作“平台下沉、防范前置、调解前移”。

2018年,盐田区进一步发挥综治服务室优势,创新开展平安易站试点,努力将其打造成为接地气、受欢迎、重实用的基层治理枢纽平台。据统计,建立了“社区组织综治服务室”的物业小区“零发案”比例从未建立时的60%提高至92%,矛盾纠纷化解率从45%提高至98%,实有人口和实有房屋从90%上升到99%。

富有盐田特色的人民调解体系同样是平安建设离不开的重要力量。近年来,盐田区紧跟“大调解”思路,不断延伸调解组织触角,形成以街道、社区调委会为基础,以专业性、行业性调解室为重点,以人民调解联合会为支撑,以企业、物业调解小组为补充的大调解网络体系,使矛盾纠纷实现就地化解、不出社区,为辖区社会局面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特别是在问题矛盾较多的盐田街道,创新扶持成立全省第一个街道一级的人民调解员协会,搭建了“行业+商会+小区+社区+街道+派出所”全覆盖的基层调解工作网络。针对盐田街道辖区地处盐田港腹地,人多、车多、企业多,社会矛盾类型多元化、复杂化等综合因素,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取得一定成效。近三年来,辖区刑事治安案件发案率逐年下降,2018年截至9月中旬已成功调处各类社会矛盾纠纷700余宗,成功率达98%以上,真正做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有效防止了“民转刑案件”发生,筑牢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

盐田区注重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平安建设,着力构建多层次的群防群治组织。目前全区共有巡防员、治安员、楼栋长等群防群治队伍约1.1万人,社区、学校和200人以上企业治保组织建设全覆盖,群防群治队伍巡逻防范能力持续提升。三年来,群防群治队伍协助公安机关侦破案件占总破案数超过三成。

盐田区还积极创新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方式,以构建“政社合作伙伴关系”为目标,着力优化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手段,多维度搭建平台,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不断扩大社会组织可为空间,着力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港运工联会等组织在后方陆域交通整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司机座谈会”“文明司机行动”等专项活动,成为政社合作共治的典范样本。(盐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