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粤港澳大湾区培养更多创新型青年才俊

发布时间:2018-07-31来源:深圳晚报编辑:邓雪婷

7月23日,以“粤港澳新青年”为主题的第二届腾讯粤港澳湾区青年营第一期活动在深港两地举行。而就在粤港澳湾区青年营开营前一周,第三届“上合组织青年交流营”于青岛开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青年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推动文明进化的决定性力量。不难发现,像粤港澳湾区青年营这种集聚多地青年,参加科技、文化、社会责任等方面体验与交流的活动,正如雨后春笋般萌生。而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些愈发频繁的青年交流活动,正孕育着可以影响未来世界走向的宏大势能。

“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人才,是一件迫切需要政府和全社会予以重视的大事。在数字时代,科学教育和网络素养培养对下一代的生存至关重要,也是建设创新型强国以及和谐网络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今天的青年,面对的是一个前所未见的“未来世界”,一个知识经济浩浩荡荡的世界,我们在历史和今天那些习以为常的经验、模式和价值,都有可能被信息科技的革命性浪潮推倒重构。拥有非凡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青年,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上,承担着更大的历史责任与现实使命。

刘慈欣的《三体》中,曾提出一个著名的“三体人疑问”:地球人思维能隐藏,互不知晓对方的想法,如何发展文明?我们无法像“三体人”那般做到思维透明,但我们通过智慧的交流与碰撞,不断探索文明发展之路。历史地看,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很大程度上就是交流合作的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就今天看来,社会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也在于,突破行业与行业、学科与学科、地区与地区、人群与人群之间的隔阂,实现最大程度的互联互通。而这说到底,还是在于打破人与人之间的知识智能隔阂。

这意味着新一代青年人要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与协作能力。无论在传统或者在更具创新性的工作环境中,年轻人都需要与来自不同学科及文化背景的人合作,需要在其他人的信仰、看法与其不一致的“认知壁垒”中实现文化融合,获取最佳判断力并采取行动,合作解决复杂的问题,最终创造经济与社会价值。

正如不久前腾讯集团市场与公关部营销咨询中心首度发布的《00后人群研究报告》中所指:当代“新青年”更倾向于做“Maker”,是一群“3C”青年——Crossover跨界者、Connector连接者、Creator创造者。这既是这群伴随网络信息成长起来的新青年的天生社会基因,也是智能化时代求新求变趋势的需要。

大湾区发展的关键在于青年人,他们决定了这片土地的未来。粤港澳湾区青年营通过“科技+文化”的方式让三地青年连接交流,积极培育更多创新型青年才俊,并在三地青年的认知层面形成粤港澳发展共同体,从长远推动大湾区共建共赢、协同发展,这是大湾区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更应看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机构共同参与,利用优势平台资源,为不同背景的青年人创造学习交流机会,帮助引导青年人为适应文化多元及数字化连接的社会做好准备,也在愈发形成广泛的共识,并将成为人才培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