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禁入校园 还须辩证看待

发布时间:2018-08-01来源:深圳晚报编辑:邓雪婷

毕舸

7月30日,法国国民议会表决通过关于禁止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的法案。这一禁令将于今年9月开学时生效。

法国之所以出台这一法案,恐怕还是在于担忧过度使用手机和其他电子产品,对未成年人学习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校园之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接受教育,而过度使用手机则可能干扰孩子的学习过程。

相信在中国,有不少学校持同样态度,也采取了不少管理举措,然而效果不尽如人意。毕竟,中国在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的使用率上甚至高过欧美不少国家,手机以及其背后的互联网文化,已经深刻融入人们的社交、购物、出行等方方面面。年轻一代更被称为网络原住民。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7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中10~19岁年龄层的占比19.4%,年轻人接触手机及互联网的时间更加提前已经是必然趋势。

简单照搬法国校园手机禁令恐怕不可行。中国校园无法禁绝于互联网之外,反而在加速信息化建设,互联网教育发展也非常迅猛,每天有多少孩子通过手机学习英语和其他科目?又有多少老师通过手机,向学生分享教材和课程?事实上,教育与手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并非就天然矛盾,说到底其只不过是提供各种便利的连接工具,而帮助孩子乃至教育管理者审视现实社会与“虚拟”网络的复杂辩证关系,如何发挥移动电子设备的信息沟通优势,尽可能减少其弊端,则是更深远的命题。

与其在校园禁用不如引导学生善用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恐怕才是教育者们需要更多思考和探索的。比如,鼓励学生与老师充分讨论,在兼顾学生合理上网需求和维护教育秩序的基础上,自发制定相关使用规定,从而实现时间与精力在手机使用和学习层面的合理化分配。

实践往往证明,一味以禁为主看似高效,实则可能产生副作用。教育的本质就是柔性引导和帮助孩子,逐步建立对于人生与世界的认知。手机上的“网络”也不过是通向成长世界的一扇窗,老师家长秉承更为开放的态度,和孩子一起应对手机带来的快乐和烦恼,这才是让孩子易接受也更利于推广的人性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