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不方便,有损谁的形象?

发布时间:2019-12-02来源:深圳特区报编辑:杨春丽

■邓辉林

11月19日是“世界厕所日”,关于“方便”的话题近期又火了一把。

这些天,国务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检查组针对部分村民在“互联网+督查”平台反映的线索实地调查,发现了农村厕所建设中的不少问题,比如,在改厕过程中强拆旱厕而改建的厕所迟迟未交付使用,经常吸引几千人赶集的农贸菜市场却没有配套的卫生公共厕所、新厕所未接通自来水等等。

农村的厕所问题比城市更加严重,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也要看到,尽管城市居民很多年前就开始使用现代户厕,但公厕数量在不少城市却存在缺口。目前,很多城市提出打造星级公厕,对公厕设施配备的要求已经细化到了有手机充电接口、有无线网络,对公厕卫生要求达到了无积水、无纸屑、无异味的程度,但一些地段公厕太少的问题却也同时存在。

一定距离内找不到公厕,不是一件小事,因为它折射出来的问题委实不小。

城市公厕数量偏少,往往是一个治理难题。人人都希望内急时能轻松地找到公厕,但说到把公厕建在家门口、单位旁,许多人却不乐意。面对“邻避效应”,让公厕选址被各方接受,需要经过公开的讨论和透明的决策程序。公共部门自身带头,以公共利益为重而不是以自身感受为重,以一个平等主体的身份参与进去,才能让各方讨论和最终决策得到社会认可。

市民“方便”不方便,也可能和公共部门的作风问题有关。现在,一些城市鼓励临街单位内部厕所对外开放,为市民提供了方便。但一些地方也有少数公共部门,以影响办公秩序或厕所卫生等理由,拒绝群众入内如厕。如果不能打开这少数公共部门的“心锁”,临街文化场馆、娱乐场所、公司等单位也可能有样学样,把原本开放的厕所关起来。

说白了,“方便”不方便,感到尴尬的是市民或游客本人,但无损于他们的形象。毕竟,解决公共场所的如厕难题,是公共部门的责任。一个城市的形象以及公共部门的形象,都会因为“方便”难题而受到或多或少的损害。反过来说,如果公共部门能够破除利益堡垒,就能减少公厕建设面临的“邻避效应”阻力,有效提升城市公厕服务能力,为市民和游客打开“方便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