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手学术力量开展珊瑚普查
上世纪80年代,大规模的城市开发给环境带来了压力,珊瑚在90年代后期消失殆尽。在几年前一次下海清洁海底垃圾活动中,杨旭聪团队惊喜发现珊瑚群竟重现梅沙海底,种群数量比前些年有了显著的增长。“珊瑚的重现是生态环境变化的一面镜子。近年来,得益于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和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梅沙的珊瑚群在前几年才慢慢开始恢复。”杨旭聪说。
珊瑚重现,生态好转,这让杨旭聪团队兴奋不已。杨旭聪也深知,珊瑚对于海洋,就好像是陆地上的森林,是海洋中的“热带雨林”。珊瑚礁面积虽然不到海洋总面积的千分之二,但却养育着全球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保护珊瑚是为了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也是为了保护海岸线。
旺季的大梅沙迎来众多游客聚集,对梅沙海域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海底的珊瑚很有可能得而复失。如何保护梅沙海底这块“瑰宝”,杨旭聪团队开始启动珊瑚普查工作。从那以后,每次团队开展清洁海域行动,他们会尽量安排潜水员潜入水底,开展照相、量度等基础工作,再通过网络搜索和资料比对,确定珊瑚的种类和年龄,并对珍稀品种编号。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杨旭聪发现,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普查工作远比想象中困难,由于团队缺乏专业的器材和专业知识,普查出来的数据缺乏系统性、科学性。随后,杨旭聪团队设法引入专业学术力量,联手广东省海洋大学,全面启动对梅沙海域珊瑚的系统普查工作。经普查,在梅沙珊瑚覆盖的2.5平方公里海域里,他们发现了43种珊瑚,其中包括较为珍贵的鹿角珊瑚、多孔珊瑚、万花筒珊瑚、脑型珊瑚等,还有3种为珍稀品种。普查工作最终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学术报告,为梅沙海域的珊瑚保育和海洋生态保护提供基础的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