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盐田模式”再出新招 揭秘垃圾如何“变废为宝”

发布时间:2017-03-30来源:深圳新闻网编辑:郑创彬

深圳新闻网盐田讯(记者 陈琳君 郑创彬)作为深圳东部一个依山傍海、风光秀丽的滨海城区,盐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金字招牌一直遐迩闻名。而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垃圾减量分类工作的“盐田模式”同样令闻广誉。过去一年,盐田区垃圾减量分类工作再次取得骄人的成绩,垃圾减量分类达标小区覆盖率达到7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

提起垃圾分类,有不少人会认为,就是在小区或村口放几个垃圾桶,再在上面贴上“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的标签,居民“对号入座”投放垃圾,然后由环卫部门集中清运处理就完事了。然而,垃圾前端实施分类后,中端如何运送,后端如何加工处理,如何实施有效降解?不少市民就不得而知或者了解甚少。日前,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深入盐田区城管局,揭秘生活垃圾“变废为宝”那些不为人知的事儿。

盐田区资源回收日活动

5年摸索实践出成果

42个小区智能化分类显成效

2012年6月,盐田区启动垃圾减量分类试点,作为第一个试点小区,梧桐苑小区的起步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顺利。首批参与盐田区垃圾减量分类试点的巡查专员刘汉源说,由于居民对垃圾减量分类的认识度不够,所有的垃圾专员都在前期宣传引导上下足了功夫,除了在小区内播放宣传视频、设立宣传点讲解、发放垃圾收集桶、派发宣传单张等工作之外,还通过积分换购小礼品等方式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由于选区的试点小区属于小高层,居民原本就需要下楼投放垃圾,加上那时候试行的是简单的2分类,即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类方式,居民陆续都参与到垃圾减量分类活动中。”刘汉源说,在有着330户居民的梧桐苑小区很快就收获成效,到2014年底,该小区居民参与率就达到85%。截至目前,盐田全区215个住宅小区、城中村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

然而,随着垃圾减量分类工作的全面铺开,这种利用人工上门登记投放次数的方式逐渐凸显弊端。2015年底,盐田区城管局根据辖区实际,开始推行独具特色的“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在历年创建生活垃圾减量分类示范单位(小区)的基础上,选取了全区42个较大规模物业小区按照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分四类,通过借助互联网技术,推广垃圾减量分类智能化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垃圾分类工作各个环节的效率。刘汉源说,新技术的推广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力物力,但垃圾专员们依旧会每天不定时地对各个小区进行抽检,通过检查分类达标率、卫生度等指标,来保障整套处理流程的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