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街上的“老字号”药店

发布时间:2017-06-27来源:深圳商报编辑:邓雪婷

深圳新闻网讯 “我仍清楚地记得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那天,跟今天一样,也下着雨,我们盐寮村(香港沙头角的一个村子)的舞龙队在中英街上进行舞龙表演。我当时就在龙头前面舞着龙珠,引导着龙头往回归广场行进,那年,我15岁,初中还没毕业。”6月21日,在中英街港方一侧的泰日台药店里,今年35岁的李柏年和他父亲李天送不停地招呼着一拨又一拨进进出出的客人,在空闲的时间,和本报记者聊起了香港回归祖国20年来中英街的变化。

从初期30多种药到现在3000多种药

今年60岁的李天送说,这座房子是他们自己家的老房子,店也是自己开的,所以没有房租方面的压力。这个大概是1979年左右开的,就是内地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没多久,到中英街购物观光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家里人觉得作个门店,应该会旺起来。但做什么呢?“我和老婆一商量,还是做药品吧。我们给店取名叫泰日台,顾名思义,开业时只卖泰国、日本和台湾地区的药。”最开始,李天送去香港联系进货,他妻子照顾门店和孩子。“你看现在用的柜台都是玻璃的,但最初,基本上都是木头的。”由于是刚起步,李天送进的药品种类只有30多种,主要是治疗跌打损伤类的。

李柏年向客人介绍药物说明。 贾少强 摄
 

随着内地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扩大,李天送家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你看现在药店有3000多种药,都是非处方药,来自世界各地。当然,现在我年纪大了,进药主要是有儿子到港岛、九龙去跑。”李天送指着儿子李柏年说。

李柏年告诉记者,他在粉岭读的小学和初中,16岁初中毕业,家里的生意忙不过来,父亲就叫他到店里来帮忙。“在我记忆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英街里的生意实在是太好了,用火爆都不能形容,我放学从中英街里香港一侧的小出入口回家,全是满满当当的人,只能一步一步跟着人流向前走,100多米远,要走10多分钟。卖衣服的没有衣架,就挂在手臂上,也照样能卖出去,我家隔壁的黄金珠宝店,不是用一般的抽屉来装现金,而是用麻袋,一天要去两次银行存钱。”李柏年在粉岭读初中时,跟一位老师学舞龙,老师看他个子高、步伐变换快,还特意将舞龙珠的技艺传授给他。“所以香港回归时,我就在舞龙队里舞龙珠。”

不售假 也拒绝月租十多万的诱惑

这时,进来了一拨客人,问是否有治胃炎的药。李柏年问了客人胃炎发作时的具体情况,推荐了加拿大产的“爱胃妥”。然后嘱咐客人:“虽说这是进口药,药效不错,但胃炎更重要的是要在生活中注意,例如冷的(包括冷饮)、辣的、油腻的、太酸的都不能吃,还有像冬瓜、黄瓜、竹笋、四季豆等这些寒性蔬菜,也不能吃;另外听你们的口音像是西北那边的,像烤全羊这样烧烤类的,也尽量别吃;还有要主要保暖,特别是胃部,可以多喝些羊肉汤,别吃干的东西。”“对的,我们是内蒙西部的,谢谢你给这么多好的建议。”客人笑着说,“先拿10盒吧。我们回去后觉得好的话,能不能给我们邮寄?”“可以的,你们把地址发给我,可以用微信或支付宝支付。”

看到李柏年这样跟客人讲,记者开玩笑地说,你的药理知识好丰富呀。“因为卖药需要很多药理知识,后来,我就到香港大学进修了药科。”李柏年说,香港对药品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所有进入香港市场的药,药厂以及生产的药品名称,都要在香港的卫生署登记,并且必须有繁体汉字的使用说明和包装,这也是很多人相信香港的药的一个重要原因。“你看,这个北京同仁堂的‘牛黄解毒丸’,在内地市场上的包装跟这个是不一样的,这个包装、使用说明书,用的都是繁体字。”李柏年随手拿起一瓶药向记者解说道。

说起一直卖得最畅销的药,李天送说,台湾出产的一款风湿膏,还有黄道益活络油,一直都卖得非常好。“我们这个店,为什么能开这么长时间?没有别的诀窍,就是不卖假货。有段时间,中英街上假货横行,政府开始打击,人流量骤减,对我们这些做真货的店来说,也是不小的冲击。你看,我把这些假药也摆在这里,让客人看到,就算是到别处买,也知道哪是真、哪是假。”李天送拿着柜台上摆的一个写着假药的包装盒子和真的放在一起说,“你看,一般人很难看出来,基本上瓶子上有注明‘外销品’的,都是假的。这个售假呀,就像沙头角湾里的潮水一样,起起伏伏,政府打了,售假的就落下,政府稍一放宽,售假的就又涨起来,特别是化妆品,一般人根本分不清。别看我们这个店面就这么二三十平方米,曾经有人出一个月十几万的租金,但我们一算,这样的租金,不售假根本赚不到钱,所以,我们拒绝了。自己不售假,也不能给售假的提供场地、便利,虽然那样我们可以生活得很轻松,但良心上总是过不去。”

李天送是盐寮村人,在经营自家店铺的同时,他也尽力做些社会服务,当过村代表、香港沙头角商会副主席,每年他都积极参与香港沙头角各界人士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和香港回归纪念活动,还当过执行主席。“本来是一个沙头角,因为历史的原因分成两边,分属不同的体制下,但居民还是这些世世代代、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的居民,大家的事情,总要有人去跟边防、海关、两边的政府部门去协调、去操心。”李天送说。

这时,孙子和两个小孙女跑过来,向李天送问好。“最初,我们都在这栋房子的二楼住,很窄,后来,大儿子成家,我们就在中英街里面买了两套房子,分开住,宽敞一点,生活嘛,只要去努力,总会越来越好。”

“那你这个老字号店铺,还会开下去吗?”记者问。

“那当然,我们一定要把它传承下去。”李柏年说。

(记者 贾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