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讯 中英街是一条特殊的老街,位于深圳盐田区沙头角,与香港相接,曾被称为“特区中的特区”和“购物天堂”。它是一国两制的窗口,也是近代中国兴衰变幻百年历史的缩影。而今日,市民得以通过一座博物馆,窥见这段历史风云,离不开文史学者、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创馆馆长孙霄的一手筹建。
近日,孙霄做客由福田区图书馆和深圳商报《文化广场》联合主办的“唤起城市的记忆”系列公益讲座,以珍贵的馆藏图片为线索,带领市民走进这条250米长的老街。当天讲座现场观众爆满,听者专注,参与度极高。
中英街的荣辱变迁
筹建中英街历史博物馆的过程,也是孙霄将这段历史重新揭开的过程。孙霄讲述,关于中英街的历史,要回溯到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的1840年。中国鸦片战争战败后,英国根据《南京条约》等三个不平等条约,先后从广东新安县(今深圳地区)攫取了整个香港地区1106.3平方公里土地。中英街就是在1899年新界划界后形成的一条250米长的小街。
尽管已经在全国举行过上百场关于中英街历史的讲座,但每次讲述这段历史,都让孙霄感到痛心。他指着一张馆藏的珍贵历史照片说:“1899年3月18日,中英两国完成对沙头角边界的勘界,清朝政府代表王存善垂头丧气,英国代表骆克趾高气扬,以及眼巴巴望着土地被勘划的老乡,它让我们想起唐代诗人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片凄凉的景象。”
而这一次勘界,可以说是沙头角居民骨肉分离、背井离乡的开始。沙头角被一分为二,小街“一街两制”,两边的华人居民经历了整整100年家园分离的历史。尽管鸡犬相闻,居民相互往来,人生走向、际遇却有了完全不同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