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门槛”转专业 值得进一步尝试

发布时间:2018-07-27来源:深圳晚报编辑:陈琳君

深圳晚报评论员李屾淼

最近有媒体报道,浙江农林大学提交转专业申请的学生中,有91.8%被批准转到自己更喜欢的专业,这得益于该校2014年就开始实施的“零门槛”申请转专业制度。放眼全国,在2018年高校的招生宣传中,从大类招生、多次分流到“转专业零门槛”,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已经成为不少高校的新亮点。

虽然不少在校学生有转专业的需求,但是受师资力量、专业设置、学科分布等因素影响,大多数高校对学生转专业设置了一定门槛。报考到自己不喜欢且不适合的专业,且不得不坚守四年,可以说相当普遍。一些考生要么是对填报的专业完全不了解,要么被所谓的“热门专业”误导,要么为了挤进心仪的大学,报考鲜有人问津的低分段专业。学生不喜欢所学专业,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收获有限。对于高校而言,这也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此前甚至不乏有人为了换专业,不惜重新参加高考。

不论是放弃所学专业还是重新高考,对于学生来讲都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青春损耗。“零门槛”或者“降门槛”转专业,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对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自身发展十分重要,还能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更高效接轨。

要想真正让学生对所学专业实现自主机动选择,归根结底在于打破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的局限性。未来应给高校更大自主权,包括课程和专业设置的自主权,让高校能够根据学生或社会需求对专业和课程设置进行灵活调整,实现真正的“零门槛”转专业。

另外,虽然申请转专业不设门槛,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但很多学校之所以没有放开转专业,也确有其苦衷——放开转专业,很可能会让人们对一些“热门专业”趋之若鹜;同时一些冷门的专业,又可能会出现大批学生争相转走的“空巢”情况。“热门专业”风水轮流转,每隔几年都要换,转专业太过简单,也有可能助长一种学科选择上的投机。如何规避这方面的问题,值得相关高校以及教育部门深入探讨以及制度设计上的进一步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