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英街的最近20年 吸引游客参观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17-06-19来源:深圳都市报编辑:陈蓉

深圳新闻网讯 开篇语 1997年7月1日零时,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在香港会展中心同时升起,香港回归祖国。在“东方之珠”重焕光彩的同时,罗湖桥这一边的深圳,也为此喝彩欢呼。从此,20年来,香港和深圳,越走越近,这对中国南海之畔的双子星交相辉映,让世界为之惊艳!

百年中英街的最近20年 吸引游客参观历史文化

 香港回归祖国20年,深港两地这片春潮涌动的热土已然迎来时代的巨变。深港合作20年,勾勒出了两座国际化大都市协同发展、共同成长的历史画卷。

再秀美的华章也难谱写两座兄弟城市血脉相依的情怀,再华丽的语言也难诉说两座世界卓越之城同心的坚守。

 20年后的今天,当一群群国际化人才在前海深港合作区运筹帷幄的时候,当维港傍晚的烟花渐次照亮中环上空内地企业一面面巨幅广告的时候,当“粤港澳大湾区”的宏伟蓝图在世人面前越来越清晰的时候……深圳河畔、罗湖桥上,油然而生的自豪和希冀催促着我们送上这份特殊的祝福:香港明天更好!

今天起,深圳都市报将推出“深港同行”系列报道,作为我们和读者共同为两座伟大城市送上的一张祝福贺卡。谨此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年。(代曼)

年轻小伙用平板车拉着堆成小山的益力多,手提肩扛的两个姑娘叨咕着未完的购物清单,皮具店的老板走到路中央热情似火地拉客……仲夏晌午,中英街百年古榕树上的蝉鸣被市井之声音完全掩盖了去。1898年,英、清政府一纸《中英拓展香港界址专条》的签订,让“鹭鸶径”成了美丽的曾用名。这条长约250米,宽不过4米的街道,被一块人为的界碑分割,人们再认识它,便是中英街了。

1997年,香港回归,从此之后,这里成了“一国两制”的缩影和窗口。

如今的中英街繁华虽已不胜当年的“购物天堂”,但修复过的古井、骑楼、界碑依旧肩负着演绎历史的重任——成为吸引游客参观的历史文化据点。

商业细胞渐“沉睡”

往日“购物天堂”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百年中英街的最近20年 吸引游客参观历史文化

历史价值和地理位置赋予了“中英街”与生俱来的商业气质。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英街的商业开始萌芽。改革开放的春风又让中英街开闸解禁,中英街的商贸业开始逐步兴旺起来。居住在中英街的一位老人回忆,当时中英街发展空间几乎达到了饱和状态,“每天收钱都用箩筐抬”“购物人群如过江之鲫”便是最好印证。

 1997年6月30日,香港回归前夜,整条街很安静。据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前馆长孙霄记录,7月1日清晨中英街的居民都起得格外早,就连许多平常看不见的老人都走出了家门。人们在中英街上组成庆祝回归的游行队伍,下午还在中英街“回归广场”举行了“中英街两边居民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大会”。

“中英街是广大内地市民看到市场经济和世界发展的窗口。”香港回归前一周,一位走进了中英街的网友如是记录,进中英街是见世面的一件大事。

而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后,中英街开始实行“一街两制”,内地居民赴港也越来越容易,他们看到的是放大了N倍的中英街,见识了更多元更多彩的世界。不可避免的是,中英街“购物天堂”的地位被逐渐取代。

中英街的居民觉得:“香港回归祖国,中英街会以另一种方式焕发光彩。”在沙头角人看来,7月1日起,中英街便有了一种新的打开方式——曾经被割断的同根情,分隔两地的亲人们开始密切来往。每天去香港上班,也每天来中英街买菜或喝茶,两地的小孩许多在同一个学校读书,在他们心中,早已没有了以前的那种泾渭分明的界限,这种生活的常态让他们更心安。

历史文化“活”起来

计划打造商贸旅游特色小镇

曾经繁荣兴旺的中英街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单一的商业手段已经难以维系中英街当年黄金街的美名。中英街探索转型之路迫在眉睫——依托着良好的历史文化底蕴,文化旅游这一概念逐渐浮出水面。

 “打造历史文化名街,以文化旅游促经济发展的想法早年便已成型。”据中英街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1999年,中英街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2009年,该博物馆与香港国民教育中心开展“中英街文化之旅”的活动。2001年,深圳市盐田区政府修建了一座警世钟亭,翌年举行第一届鸣钟仪式。

每年3月18日作为中英街的警示日,来自深港两地上千民众聚集此地举行鸣钟仪式。在他看来,中英街的转型便是让历史文化“活”过来,渗透到中英街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处景观里。因此,自历史文化发展目标确立以来,盐田区政府投资了5000万元修葺建设骑楼、古塔公园、回归广场、浮雕墙等中英街十大景点。

作为盐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地,沙栏吓村在中英街的文化转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沉睡200多年的传统麒麟舞陆续被挖掘,“天后宫”和“吴氏宗祠”得到修复,濒临失传的天后宝诞庆典仪式也获得传承,鱼灯舞民俗博物馆面世等,这些充满历史文化风情的中英街文化逐渐取代商业成为吸引游客参观的重点。

随着深港合作进一步加深,深港两地民间对中英街商贸旅游价值的强烈共识和政府层面的积极意愿都为未来深港合作创新中英街发展模式提供了可行性和可能性。“盐田区正加紧规划,计划将中英街打造成商贸旅游特色小镇,除了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价值,还对中英街整体环境改造,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该负责人说道。从去年开始,盐田便对中英街进行全面的改造,居住、旅游环境已大有改观。

 

捕捉特色“微视角”

打造“港式生活圈”增值旅游体验

百年中英街的最近20年 吸引游客参观历史文化

“我和我老伴儿每天都要喝早茶,据我了解,除了中英街外的深圳,坚持这种习惯的人并不多。”记者在中英街内遇上了正要接孙子放学的陈阿姨,她告诉记者,前些年由于深圳这边的房价较低,孩子便给她和老伴儿买了一套房子。十多年来,他们依旧保持着香港人的生活习惯。

可见,香港元素在中英街历史文化内涵里占据了重要位置。

曾经,8块界碑把沙头角这个曾经的小镇一分为二。小街两侧,从鸡犬相闻变成了互不往来,经济水平的巨大差距把人们割裂开来。一本描述中英街的书说,慢慢地,人们发现,新界沙头角的女孩子越来越少嫁到这边来;而华界沙头角的女孩子越来越多嫁过街去。

香港回归的这20年,也是中英街两边“家门”和“心门”逐渐打开的20年。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交织在居民每顿饭、每口茶里,融合于每天傍晚古榕树下的谈天说地中。从这个视角来看,中英街的特色便十分明显了。

 “中英街辖区面积只有0.177平方公里,住有6000多居民,其中港人占了一半,这是中英街最特别的地方。”相关负责人说,正因为如此,丰富中英街旅游文化元素便有着天然的优势和基础。记者发现,“港式茶餐厅”遍布辖区内的大街小巷,粤语白话也飘荡在街头巷尾。“港味美食”“港式购物”及“港式休闲”等场所聚集,打造正宗的“港人生活圈”成了大势所趋,让中英街不光是港货所在地,也是“港式生活地”,游客们的旅游体验值大大增加。

旧平台走出新路子

未来或成为深港创新走廊特色节点

作为深港合作的最前沿,中英街除了谋求自身转型发展之路,它也正积极探寻未来在深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精准定位,希望能让深港合作在自身这个旧平台上走出新路子,开出新花朵。

于2015年1月5日挂牌运作的中英街管理局扛起了这个使命。成立至今,该局铁腕治理了中英街假冒伪劣、占道派货以及“水客”泛滥这多年来久治不愈的“三大顽症”。如今,涉嫌售假门店已全部关停,“水客”走私活动得到明显遏制,街道井然有序。此外,随着新办证中心的启用,进出关通道的增加,中英街通关环境大大提升,游客络绎不绝。

记者走访了解到,如今不少市民对中英街未来发展再次燃起了希望。他们认为,中英街商业发展大有回温之势,重现当年的风采也指日可待。

 “中英街不仅不能被时间的洪流冲走,还要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找准定位。”中英街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强调说,中英街正寻求突破,加快转型步伐,取消通关证件工本费、网上预约平台这些都或将在年底实现。同时,该局鼓励企业招商引资,打造电子商务、体验式购物平台,实现联网商家免抽查等。在完成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未来实现“商业+文化+旅游”的新型发展道路,以期成为深港创新走廊上的特色节点。(记者 吕薇 见习记者 杨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