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转为强制 居民住户垃圾分类指引拟于近期印发

发布时间:2017-05-22来源:南方网编辑:陈蓉

深圳新闻网讯 你家小区有分类的垃圾桶吗?你会对垃圾分类处理后再扔进去吗?

今年3月底,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在全国46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19日,深圳全市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现场会在盐田区召开,并印发《深圳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意味着,深圳生活垃圾分类将从以往的鼓励为主转变为全面强制。

三大垃圾焚烧发电厂将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

深圳是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

资料显示,至2014年底,深圳共创建了1643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单位(小区),2015年8月1日起施行的《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管理办法》,标志着全市生活垃圾分类从试点跨入全面推行。

此次实施的方案,在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刘庆生看来,是深圳文明的需要,是深圳发展的需要,是深圳环境的需要,更是深圳定位的需要。

根据方案要求,接下来深圳将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加快完善全链条、全覆盖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推进有害垃圾、大件垃圾、园林绿化垃圾、果蔬垃圾、废弃织物、年花年桔、餐厨垃圾分流分类收运处理工作。

方案目标显示,至2020年,深圳要实现生活垃圾分类达标单位(小区)覆盖率90%,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学校覆盖率100%,生活垃圾分流分类收运处理量3300吨/日。

与此同时,深圳还将按照优于欧盟2010/75/EU标准的要求,加快推进东部环保电厂、宝安老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妈湾城市能源生态园项目等三大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工作,确保2018年底前基本建成,2019年全面投产,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处理。

快递包裹、餐厨等成源头分类重点

在这一具体目标下,方案还给出一系列工作举措。包括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开展源头充分减量行动、开展前端分流分类行动、大力推进达标单位创建工作、完善生活垃圾分类设施配置、促进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等九大措施。

其中,在开展源头充分减量行动中,方案要求全市大力开展“光盘”行动,至2020年实现餐桌源头减量宣传常态化,将“光盘”行动打造成为深圳的城市文明品牌。

源头减量行动还将在2018年实行推进快递包装回收减量行动。联合快递物流企业、快递智能存储机运营企业等建立快递包装回收利用渠道,对快递包装分类进行重复利用或再生利用。

不仅如此,为切实实现垃圾源头减量,深圳还将开展家庭废弃物重复利用行动。联合社会公益组织,广泛宣传物尽其用的资源节约方式,建立以图书、大件家具等为主的家庭废弃物流通置换平台,从家庭源头减少生活垃圾产生。接下来,市城管局将联合深圳电器、电子产品生产和销售企业,以废旧手机为突破口,探索生产者或经营者废旧家电回收利用渠道,力争2017年12月底前建立废旧手机回收利用渠道。

年底前餐厨垃圾收集处理量达1100吨/日

在开展前端分流分类行动上,方案要求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流分类收运处理体系。一是建立完善有害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通过设置废电池、废荧光灯管等有害垃圾专用回收容器,委托有收运处理资质的企业分类收运处理,推进家庭过期药品回收试点工作,2020年底前实现全市收集覆盖率达到95%。二是建立完善废旧家具等大件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实现全市收运全覆盖。

此外,还将建立完善绿化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方案要求全市市政公园、郊野公园的绿化垃圾实行就地粉碎回填利用,全市社区公园的绿化垃圾就近处理。在郊野公园探索建立集中堆肥利用试点,消化市政公园、社区公园不能完全就地就近处理的绿化垃圾。力争2017年底前全市市政公园、郊野公园、社区公园收集处理覆盖率达到50%,2018年底前达到90%;2019年起在住宅区试点并逐步扩大覆盖范围。

在餐厨垃圾领域,规定今年底前全市餐厨垃圾收集处理量达到1100吨/日,至2018年底前达到2100吨/日。

大件垃圾回收处理补贴标准年底前出台

为实现上述目标,深圳将大力推进达标单位创建,持续开展达标小区和师范学校创建工作,在全市住宅小区(城中村)全面推进“资源回收日”活动,配备分类回收容器、印发垃圾分类家庭指导手册、完善分类容器及分类标志,深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达标小区创建工作,力争2020年底前达到90%。

深圳还将进一步促进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协同发展,在收集、转运、处理等重点环节加强对接。通过财政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积极拓宽再生资源回收范围,打通低价值可回收物的产业链,提高回收利用率。今年底前出台大件垃圾、低价值可回收物回收处理补贴标准。

深圳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市城管局分类中心已经制定了针对居民住户的垃圾分类指引,近期即将印发。


■观点

垃圾分类不理想,因为缺乏强制力?

深圳市城管局副巡视员杨雷坦言,尽管近两年深圳一直在积极探索和尝试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但总体来看,仍处于垃圾分类的起步阶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强制力。”

“政府应当将垃圾不分类的代价明确告知公众。”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史博士、北京零废弃发起人毛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如果能明确告知民众不进行垃圾分类会让自己受到伤害,人们就会感受到更多的压力,进而产生更大的行动可能,把垃圾问题当作自己的事情,逐渐固化“我的垃圾我负责”的意识。

曾发布过《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社会成本评估报告》的首席专家宋国君也建议,生活垃圾要在源头进行强制分类,不分类要处罚,民众应建立环境友好的意识,使得垃圾分类成为每个人的基本素质。“此外,还需要一个专门的资金机制,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反复宣传教育,以及给予对厨余垃圾、可回收物进行资源利用的企业一定补贴,动员更多力量参与其中。”

■链接

盐田推广垃圾分类智能设备

移动互联网融入日常生活。如何让垃圾分类和减量更为智能方便?盐田区通过搭建垃圾分类智能设备大数据平台,给出一个有效的答案。

日前,记者走进盐田上东湾小区,在小区业主频繁出入的过道上,被一台分类科学、外观精美、智能化的垃圾分类设备吸引。这台设备设置了5个垃圾分类桶,分别是厨余垃圾、纸类垃圾、织物垃圾等收集桶。垃圾桶最前端是一个称重台和二维码扫描区域,顶端还装有摄像头。只见该小区居民提着一袋垃圾,往称重台上一放,便自动称重,再扫描下垃圾袋上的二维码,最后投放垃圾。此时,投放垃圾所兑换的积分同步进入其微信账户。

“每家每户都派发了印有二维码的可降解垃圾袋和印有条码的用户卡,居民关注‘城市管家’微信公众号,只需刷卡或者扫描降解垃圾袋上的条码,相关垃圾投放的重量、种类等信息都记录下来了,并在微信上显示相应积分。”负责该项目的深圳市德立信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通过机器收集数据,大大节约人工成本,居民的参与率也提高了,而参与情况则成为兑换奖品的主要依据。

据了解,智能化垃圾分类设备已在盐田区43个社区投放。垃圾减量分类行动由人工定时登记转变为全天候24小时随时投放记录的智能化分类管理模式。通过该设备采集信息,还能推动形成大数据平台,为政府部门对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中的源头分类、分类收运、后端处理提供数字、图像化的大数据服务。(南方日报记者 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