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好青年”杨旭聪:这些年在梅沙海域救起7驴友

发布时间:2017-05-22来源:南方网编辑:陈蓉

这回说谁

杨旭聪

1981年出生,深圳市盐田区海洋生态环保服务中心主任。致力于海洋环保、珊瑚普查、海上义务救援和海洋文化推广。201 7年十大“深圳好青年”之一。

目前深圳的海洋保护工作仍处在‘各做各的’阶段,每个做海洋保护的公益组织、学术单位、政府相关部门都有着自己的目标,没有统一规化,没有系统的推进,更无法形成合力,这直接导致了社会参与度不高。

在杨旭聪的日常工作里,出去捡垃圾时常常要“顺带”救人,下到海底顺便要“种树”。这是因为梅沙游客众多,垃圾被经常扔到崖底、海底,靠攀岩和潜水技能才捞得起来。而去到山高海深处,不时会遇上涉险的驴友,要马上救援。至今,杨旭聪已在梅沙海域救了7个人。5月刚评出的十大“深圳好青年”里,他是“爱心坚守类好青年”——— 作为梅沙人,他一直为保护梅沙的海洋生态而努力。他今年张罗的一件大事就是种珊瑚,盐田区海洋生态环保服务中心计划2017年种下2万-5万株,他希望“能让下一代在梅沙看到我小时候看到的海洋,依照我们现在人工干预的速度,这个目标5年到10年就可以实现”。

“超级鲨哥”不仅仅是个外号

目前,深圳盐田区海洋生态环保服务中心已经成为了一支有着11位专职队员,226位注册队员的海洋环保队伍。其中有20名游泳教练员、38名救生员以及众多梅沙本土青年、外来青工、边防部队官兵和社会知名人士,其中也不乏奥运冠军乐靖宜这样的明星义工。

杨旭聪的名片上有两个“专有名词”:一个是“鲨哥”,另一个是“超级”,环保中心的人能看懂,前一个是“水手名”,后一个是级别。

“我们海洋公益组织每个人都取了一个水手名,鲨哥就是我的水手名。我是梅沙的原住民,是梅沙的一条‘小鱼’,与梅沙的‘沙’字合起来,就是‘鲨’。加上我是团队中比较资深的队员,所以大家就叫我‘鲨哥’。这个外号挺好,要成为梅沙海洋环保事业的保卫者,就得拥有鲨鱼一般的野性和激情来开展工作。”而“超级”对应的是他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我们将所有的队员依照对海洋的奉献分为不同的水手级别:骨灰、超级、信得过、合格。我的级别就是‘超级’。”

有上山下海的本事

能捡垃圾还能救人

对大部分环保组织来说,“爱心”是主要的准入条件,但要到深圳盐田区海洋生态环保服务中心当环保志愿者,还得有攀岩潜水技能。杨旭聪以净滩活动为例:“盐田有着全世界最长的海滨栈道,长达19.5公里。而其中三段悬崖段都在梅沙,很多游客被优美的景色吸引到了悬崖段,随之产生的垃圾经常会掉到悬崖底下。我们就组织团队中具有攀岩技术的成员利用绳梯等专业设备,沿着海边悬崖进行清理。而海里的垃圾,我们会出动船只、蛙人进行清理。”

杨旭聪也没想到,这种“专业捡垃圾”过程中常常还得救人,甚至演变为服务中心的一类重要工作内容。“有些险情是在我们平时开展活动中发现的,有些则是接到街道派出所或海滨公园管理处等单位发来的协助救援的求助信息,更常见的则是我们在危险来临之前凭着救援经验预测到的危险。比如游客为了拍照过于靠近悬崖边等危险区,一个不小心就会发生意外;或是有些喜欢挑战的游客,没做好足够的措施就出海。”杨旭聪说。

“有一次,我们碰上了两个不会游泳的人。当时,他们各带了一个游泳圈,想要从海边沙滩游至1.5公里外的一个小岛上,但质量不过关的塑料游泳圈从半路就双双开始漏气。我们发现他们的时候,两人正浮在距离小岛600米的海中,而身上的游泳圈已经快要没气了。如果不是刚好碰上我们去清理海面垃圾,后果不堪设想。”

截至南都记者采访,杨旭聪个人已在梅沙海域救了7个人,服务中心成功救援的人数则达到了25人。作为全深圳唯一不收门票的海滨公园,大梅沙也因为有了这些“好心人”的守护而变得更加的让人安心。

另一方面,从2012年11月组织成立至今,深圳市盐田区海洋生态环保服务中心共出动海洋艇435艘次,海洋环保义工2200多人次,共清理海上垃圾70吨,海底垃圾7吨。

要给深圳一张“珊瑚名片”

作为本地人,杨旭聪从小就喜欢下海。那时,尚未被开发的梅沙海水清澈、珊瑚众多。“有石头就有珊瑚,小时候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一直以为这是大海应有的样子”。到2000年左右,他经常下海的区域已看不到珊瑚的踪影,而这一时期,正是盐田海域开发的高峰期。

转机出现在2012年,深圳盐田区海洋生态环保服务中心成立前后。杨旭聪在偶然下海清理垃圾的时候发现,珊瑚又长回来了!这份失而复得的惊喜让他非常振奋:“珊瑚生长意味着梅沙海域海洋生态有所恢复,这太难得了,一定要保护起来”。

2016年,深圳盐田区海洋生态环保服务中心正式开始珊瑚保育项目,“当时我们就制定下了目标;要以有人工干预的方式促进生态的加快修复,也希望能通过我们这个平台,让社会加大参与,企业政府加大投入,共同促进海洋生态,为深圳打造一张珊瑚生态名片”。

深圳盐田区海洋生态环保服务中心数据显示,这个启动不过1年的“种珊瑚”项目已经种下了2500株珊瑚,成活率90%左右。计划2017年再种下2万-5万株。杨旭聪说:“希望能让我们的下一代在梅沙看到我小时候看到的海洋,依照我们现在人工干预的速 度,这个目标5年到10年就可以实现”。


他的心声

希望海洋环保不是一场“圈里人的自嗨”

在5月14日才结束的首届梅沙国际珊瑚节上,杨旭聪和小伙伴们筹备多时的梅沙珊瑚礁典型生态系统展馆正式开馆。这是他们在谋划的一件大事———珊瑚种植保育:一方面通过普查及联合海上作业、生产、游乐等与海域相关的单位、个人联合保护等方式,对梅沙海域中原有的珊瑚礁进行保育,另一方面也通过与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等单位合作,以“种珊瑚”等人工干预的方式促进海洋生态的环境修复,为此,中心专门成立了一支“珊瑚虫海洋公益”小分队。

在“珊瑚虫”对盐田区海域开展普查,他们共发现了红珊瑚、鹿角珊瑚、多孔珊瑚、万花筒珊瑚、脑型珊瑚等共计43个品种的珊瑚,其中3种为珍惜品种,梅沙海域的珊瑚覆盖海域面积目前已经达到2.5平方公里。2016年6月大梅沙珊瑚种植和保育项目正式启动后,杨旭聪和队员们至今已累计投放人工珊瑚礁15座,种植珊瑚苗2500株,对他们来说,保护海洋生态从一个初衷已经衍生为了一项具体的、有规划、可操作的项目。

虽然实现目标预计所需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杨旭聪也坦言,保持这一速度推进仍面对一些问题,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社会的参与度不高。“目前深圳的海洋保护工作仍处在‘各做各的’阶段,每个做海洋保护的公益组织、学术单位、政府相关部门都有着自己的目标,没有统一规化,没有系统的推进,更无法形成合力,这直接导致了社会参与度不高”,杨旭聪表示,这样的海洋环保更像是一场“圈里人的自嗨”,在深圳海洋环境保护领域的顶层设计上,也只指定了概念性的目标,落到实处的少。“如何能让大家已经觉醒的环保意识有效地转化为环保行为,从政府的顶层设计入手,建立良好的社会融入机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何谓“种珊瑚”

①工作人员们首先会进行珊瑚分枝,就是把珊瑚先剪下来一部分

②把分枝后的珊瑚放进适宜珊瑚成长的“育儿所”。珊瑚在合适的人工环境下,会像一棵小树的枝丫般“发芽”。待它们长成珊瑚苗后,再取下。

③随后,工作人员会将珊瑚苗粘置在海底的珊瑚礁群上,希望它们与之融为一体。

采写:南都记者 孙雅茜

摄影/摄像:南都记者 刘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