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街上的“老字号”药店

发布时间:2017-06-27来源:深圳商报编辑:邓雪婷

深圳新闻网讯 “我仍清楚地记得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那天,跟今天一样,也下着雨,我们盐寮村(香港沙头角的一个村子)的舞龙队在中英街上进行舞龙表演。我当时就在龙头前面舞着龙珠,引导着龙头往回归广场行进,那年,我15岁,初中还没毕业。”6月21日,在中英街港方一侧的泰日台药店里,今年35岁的李柏年和他父亲李天送不停地招呼着一拨又一拨进进出出的客人,在空闲的时间,和本报记者聊起了香港回归祖国20年来中英街的变化。

从初期30多种药到现在3000多种药

今年60岁的李天送说,这座房子是他们自己家的老房子,店也是自己开的,所以没有房租方面的压力。这个大概是1979年左右开的,就是内地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没多久,到中英街购物观光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家里人觉得作个门店,应该会旺起来。但做什么呢?“我和老婆一商量,还是做药品吧。我们给店取名叫泰日台,顾名思义,开业时只卖泰国、日本和台湾地区的药。”最开始,李天送去香港联系进货,他妻子照顾门店和孩子。“你看现在用的柜台都是玻璃的,但最初,基本上都是木头的。”由于是刚起步,李天送进的药品种类只有30多种,主要是治疗跌打损伤类的。

李柏年向客人介绍药物说明。 贾少强 摄
 

随着内地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扩大,李天送家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你看现在药店有3000多种药,都是非处方药,来自世界各地。当然,现在我年纪大了,进药主要是有儿子到港岛、九龙去跑。”李天送指着儿子李柏年说。

李柏年告诉记者,他在粉岭读的小学和初中,16岁初中毕业,家里的生意忙不过来,父亲就叫他到店里来帮忙。“在我记忆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英街里的生意实在是太好了,用火爆都不能形容,我放学从中英街里香港一侧的小出入口回家,全是满满当当的人,只能一步一步跟着人流向前走,100多米远,要走10多分钟。卖衣服的没有衣架,就挂在手臂上,也照样能卖出去,我家隔壁的黄金珠宝店,不是用一般的抽屉来装现金,而是用麻袋,一天要去两次银行存钱。”李柏年在粉岭读初中时,跟一位老师学舞龙,老师看他个子高、步伐变换快,还特意将舞龙珠的技艺传授给他。“所以香港回归时,我就在舞龙队里舞龙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