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打造生态文明标杆

发布时间:2017-10-16来源:深圳特区报编辑:陈蓉

深圳新闻网讯 今年9月,盐田区顺利通过国家环保部“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公示,成为深圳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造就了盐田如今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盐田区生态文明核心竞争力的深刻体现。

盐田港港区

小梅沙海滨栈道。

放飞梦想。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又相继提出了一系列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多年来,盐田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全面打造“美丽中国”的“盐田样板”,先后获得了华南地区首个国家“生态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单位”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多项高含金量“国字号”荣誉,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发挥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标杆作用。

坚持绿色发展 树立生态文明工作主轴

总面积74.64平方公里,基本生态控制线内面积却达到了51.40平方公里,小小的盐田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大区”。面对空间资源的紧约束,历届盐田区委、区政府坚决摒弃高污染、高消耗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坚持“不求大而全、力求小而美”,努力做好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让盐田品质在一流的生态环境中绽放光芒。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盐田区委、区政府进一步作出“将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作为全区工作主轴”的战略部署,并以一号文形式出台《关于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决定》,成立建区以来最高规格的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区长担任领导小组“双组长”,将生态办设为常设机构,编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中长期规划(2013-2020年)》,全面提速盐田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2016年,盐田区委、区政府再次以一号文形式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决定》,配套制定了行动方案和全民行动计划,进一步推动全区生态文明建设纵深发展。2017年,进一步启动并完成《盐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长期规划(2013-2020年)》修编工作,深度梳理与衔接国家、省、市关于生态文明的六大系统建设,指导辖区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盐田区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传统工业绿色改造,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布局更加科学,生产方式更加低碳。实施黄金珠宝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加工技术革新和工艺改造,高端绿色制造基地建设不断提速,建成启用周大福大厦、国家珠宝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百泰珠宝大楼,深圳市金银珠宝创意产业协会在盐田注册成立,成功举办国际珠宝设计师展等创意设计大赛,产业链条向创意设计等高端环节延伸。港口物流业由传统的仓储运输加速向商贸物流转型,冷链物流、供应链金融、跨境电商、保税展示交易等新业态增长强劲。大力发展全域旅游,高效整合各类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华大基因成为全球基因研究和产业化“领跑者”,码隆科技等高新技术企业蓬勃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过去五年来,下力气狠抓生态文明,让盐田经济社会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提升。2013年至2016年,全区生产总值由410.42亿元增加到537.53亿元,年均增长8.9%(可比口径);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由2013年的0.289吨标准煤、6.98立方米下降到0.250吨标准煤、5.43立方米,年均下降4.7%和8.0%(建设用地略有提升);三次产业结构由0.01∶20.14∶79.85调整为0.01∶15.25∶84.74。特别是辖区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逐年上升,分别达到17.7%、28.7%、30.7%、33.8%。空气优良天数近三年来每年在358天以上,优良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PM2.5年均值从2013年的35.6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16年的22微克/立方米,连续两年优于欧盟标准。

深化体制创新

多项生态文明创新成果开全国之先河

改革创新是盐田区与生俱来的使命,更是盐田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源泉。近年来,盐田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勇当新常态下生态文明建设先锋,城市GEP核算体系、生态文明碳币体系、国际生态安全港、环境智能监测监控等多项体制机制创新成果在深圳乃至全国起到领先示范作用。

盐田区积极探索“美丽中国”建设量化路径,在全国率先建立与GDP相对应的、能够衡量生态状况的城市GEP统计与核算体系,全面把握城市生态系统功能价值变化。通过让“城市GEP”进规划、进项目、进决策、进考核,把“城市GEP”提升为与GDP同等重要的指挥棒。“盐田区城市GEP核算体系”荣获第八届中国政府创新最佳实践奖。

借鉴碳排放交易理念,盐田区在全国率先落实以“碳币”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全民行动计划,探索构建生态文明“碳币”体系,每年投入1000万专项资金,以“碳币”形式,对个人、家庭、社区、学校和企业的生态文明行为进行激励,引导全社会提高生态意识、践行绿色生产、享受低碳生活。截至2017年9月18日,该项目注册用户总数达114943人,共组织发起525场生态文明活动,累计发送“碳币”3759万。

盐田区创新建设了全国首个国际生态安全港,围绕建立全区有害生物调查监测和海洋生态安全保护两大体系,全面提升港口抵御外来物种入侵、保障港区生态安全的能力,为深圳乃至全国的港口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建设完善的港区生态安全硬件设施,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首创11项生态安全港创建标准,其中2项国家标准(《国际生态安全港建设通则》和《国际生态安全港 生态安全风险因子识别、分类与控制》)、1项行业标准(《国际生态安全示范港建设规程》)、3项地方标准(《国际生态安全港建设指南》、《国际生态安全港技术要求及管理要求》和《国际生态安全港评价指南》)已获批立项。

盐田区还建成了包含153个监测子站的环境监测监控系统,实现全区的水(地表水、降水、海水)、气(空气、负氧离子)、声(噪声)、污染源(废水、废气)进行全要素、全覆盖、全天候的智能监测监控,通过数据异动分析系统,对海量监测数据统计分析和科学判读,实现智能化分级预警、报警,并实时发送实现“政企互动”共同防治,达到政企共享监测信息,政企共赢治污的效果。同时,在深圳率先引入“鸣笛声呐抓拍”设备,实时监控乱鸣笛现象,2秒钟内车辆信息即在路旁显示屏公布,同时传达到交警后台系统。为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环境监测监控系统还开发了对应的环境质量公众服务平台,率先实现手机在线服务群众户外休闲锻炼和环境质量实时监督,得到辖区居民的欢迎和认可。

强化监管执法

建区以来从未引进高污染企业

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离不开环保监管执法强有力的保障。近年来,盐田区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严惩、责任严查,聚焦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管两个重点,以法治化、制度化、社会化的监管模式对各类市场主体形成有效约束。

在产业发展规划上,盐田区认真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将生态保护、节能减排作为全区新设施、新项目、新产业的刚性指标,建区以来从未批准建设高污染企业。与此同时,严守生态红线,持续保持查违高压态势,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筑,特别是做好水源保护区等重点区域查违,辖区实现连续11年违法建筑零增长,形成了盐田特色的查违“1+5”模式,在全市查违共同责任考核中唯一连续四年优秀。

在环保政府监管方面,盐田区不断加大对各类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和环境的隐患问题的现场检查、随机抽查力度,加强先进监测监察技术应用,2013年以来全区共出动环保执法8800余人次,检查企业4000余家次,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140余宗,罚款超过300万元。除此之外,盐田区还建成了“智能监测做支撑、人工监测为辅助、专业巡查全覆盖”的地质灾害防控网络,2013年以来累计投资1.5亿元,目前辖区列入重点监控的隐患点共计157处,已治理104处,正在治理22处,实施监测31处,危险性、危害性大的地质灾害点全部得到有效治理。

为加强环保社会监督,盐田区在每个社区选聘1名长期工作在基层、熟悉辖区情况的“两代表一委员”担任环境保护社会巡视员,协助监督辖区环境。同时,盐田区完善信访工作制度,对一般性环境信访案件设立24小时环境信访受理电话,全天候及时处理,并利用民意表达工作室等途径,及时回应群众环保诉求、维护环境权益。2013年以来共受理环境信访案件3486宗,全部得到妥善处理,回复率和处理率均达到100%。据深圳市人居委和深圳市统计局调查,盐田区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及对环境提升满意率连续5年位居深圳各区第一。

突出生态整治

生态环境质量全市最优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盐田区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不断强化大气、水、土壤等环境综合治理,努力为辖区居民提供最优越的生态福利,创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

以制订《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计划实施细则》为抓手,盐田区积极推广新能源,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统筹推进提升全区大气环境质量工作。建成全国集装箱港口行业中规模最大的移动岸电系统。4套可移动式岸基船舶供电系统覆盖10个大型深水泊位,码头船舶岸电建设获评国家交通运输部示范项目。完成全部232台龙门吊“油改电”,改造331台LNG拖车,港区每年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2.8万吨,二氧化硫约176吨,氮氧化物约174吨,LNG拖车改造成为省级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建成以纯电动化公交大巴为骨干、全覆盖公共自行车慢行交通系统为辅助、253公里公共绿道为延伸的慢行交通系统。从盐田区始发的28条公交线路、共660台大巴实现100%纯电动化。公共自行车站点177个、车辆6000余架,平均每天每辆车使用频率达7-8次,远超国内其他城市平均3-5次的使用频率。开展工业废气整治,工商业锅炉(15台)100%改用清洁能源,辖区共有餐饮企业300余家,100%落实高效油烟处理措施,推动全部82家黄金珠宝废气防治设施全面升级改造,实现100%达标排放且在感官上达到“无色无味无噪”要求,彻底解决“达标扰民”的难题。

在水环境治理方面,盐田区完成“两河一湾”(盐田河、沙头角河、沙头角湾)和避风塘整治,严格落实“河长制”,通过“彻底截污、生态补水、贯通步道、建设公园、提升景观”五大举措,有效提升水质及水环境景观。开展河流水环境日常管治,对入河排放口实行编号管理,定期开展治污保洁,辖区无黑臭水体,混流口全部完成治理,全区饮用水源、地表水、近岸海域等环境要素100%达到相应功能区要求。启动盐田污水处理厂提标提质改造工程,今年底改造后出水将达到地表水准4类标准。大力推进源头雨污分流,全区580个小区已完成471个雨污分流达标创建,覆盖率达81.2%,为全国领先,今年底除城中村和两年内旧改拆除小区其余全部达标。建成市政污水管网134.59公里,覆盖辖区全部建成区域,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稳定在100%。投资3.5亿元对辖区38452户实施供水管材更新改造,目前已改造完成13075户,正实施改造的25377户,2018年底前全面完成并率先建成优质饮用水示范区。

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治理同样成效显著。盐田区全面梳理掌握辖区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积极开展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与评价工作,调查评价显示,盐田区土壤质量良好,检测的总汞、总铜、总锌、总镍、总铬、总镉均无超标;地下水监测均达标,其中恩上村的地下水质达到I类水质要求。目前,盐田区森林覆盖率高达65.62%,与全球排名第一的日本(67%)相媲美。辖区各类公园总数达61个,建成区每平方公里内有3座公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3.96平方米,基本实现居民出门1公里内有公园。全区228个住宅小区、城中村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公共餐饮垃圾资源化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有害垃圾安全处理率三个100%。

在环保整治方面,盐田区可谓不遗余力。2013年至2016年,盐田区共下达环保类投资项目443项,支出24.7亿元,占政府投资比例超过45%。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组督办深圳311宗事项,无一涉及盐田。得益于多年来持之以恒的努力,盐田荣获深圳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六连冠”和市容环境综合考核“五连冠”。(盐环水宣)

盐田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一览

盐田区历届区委、区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持之以恒地走“不求大而全,但求小而优”的特色发展之路,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突出,高品质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盐田的闪亮招牌。

1、高含金量“国字号”荣誉众多

盐田区先后获得了华南地区首个国家“生态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区”、“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单位”、“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多项高含金量“国字号”荣誉。

2、生态环境福利媲美发达国家

2016年,盐田区环境空气优良率达到98.6%,PM2.5年均值为22微克/立方米,连续两年优于欧盟标准;在全市率先实现河流、近岸海域、饮用水源水质100%达到功能区标准;森林覆盖率高达65.7%,建成绿道总长度253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3.96平方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3、生态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盐田港获评亚洲最佳码头及国家交通运输部码头船舶岸电示范项目;“一街两制”中英街、“梅沙踏浪”、“梧桐烟云”、“黄金海岸”旅游名片驰名中外;辖区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用水量领跑全国。

4、考核督察成绩突出

盐田区连续两年获全省土地执法监察考核一等奖,荣获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六连冠”和市容环境综合考核“五连冠”,连续两年荣获全市节能考核第一名;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组督办深圳311宗事项,无一涉及盐田。

5、创新实践亮点纷呈

盐田区在全国首创生态文明“碳币”服务平台,创新构建生态文明全民行动机制;率先开展“GDP和GEP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国内首个城市GEP核算体系获中国政府创新最佳实践奖;垃圾减量分类及餐厨垃圾处理项目获得该领域首个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在全国率先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公共自行车慢行系统、危险边坡及建筑挡墙远程监测预警系统、空气环境质量提升体系项目等荣获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

建设生态文明, 盐田下一步怎么做?

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县,盐田区站在了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后,盐田区将坚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继续发挥先试先行、勇于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加强生态保护和发展各项措施,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打造更高水平的生态文明。

一是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与联合国环境署合作创建我国首个区级“SUC可持续发展国际示范区”;进一步完善城市GEP与GDP“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体系;持续完善国内首个“碳币”服务平台,探索开辟碳交易盐田板块。

二是建设更加完善的环境基础设施。推进环境监测监控向深度智能化转变,实现数据积累及趋势分析;推进盐田港区园区循环化转变,全面加强节能管理,鼓励企业采用节能环保设施设备;推进城市建设向全面海绵化转变,着力打造一批示范项目,实现建成区30%达到海绵城市标准。

三是打造山海城全面协调的发展空间。着力打造港口物流、休闲旅游和生物科技“三张世界级名片”;推进支柱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总部经济集聚化、传统产业高级化;全力打造山海旅游美城,建设国际滨海休闲生态旅游城区。

四是全力提升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动实现垃圾分类智能化模式全覆盖;加快推进居民小区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在国内率先建成优质直饮水示范区;采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完善公共自行车慢行系统,加快建成无缝联接的低碳交通出行系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