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当代——深圳盐田国际艺术计划"首季驻留展开展

发布时间:2018-12-19来源:深圳新闻网编辑:杨春丽

展览现场:源自对大梅沙村的体验与观察

据悉,经过去年双年展的建筑改造,大梅沙村原本一些自建民宅,变成更宜居空间,其中三栋楼房又在此次艺术计划中被选为驻留艺术家工作室。经过三个月的驻地时间后,它们从事件发生地变成展览场地。

“站在海滩上远眺海面,深受眼前这片简单纯粹、无边无际又深刻厚重的景象的触动,我想要创作出如眼前这般景象一样的作品,此时我发现我无法或不愿离去。希望通过我的系列新作,观众会体验到我在此片天地中的感受。”武田哲表示,自己的创作源自对自然与自我的关系的思考,透过创作画作及立体作品发表自己的声音。

据悉,第一次来中国且驻留深圳三个月的武田哲对大梅沙村感触颇深,岩石嶙峋、云层变幻、海面瞬息万状、天空色彩斑斓,这些景象自然而然地影响着他的作品。武田哲还在大梅沙村开启了新系列的创作,三个月时间创作了近60件绘画作品及7件从海边沙滩漂流物素材做成的装置作品。

"迁徙当代——深圳盐田国际艺术计划"首季驻留展开展

来自香港的驻留艺术家叶志明告诉记者,希望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将大梅沙村内居民的生活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和构想理念中,让村内居民、城市观众通过第一季驻地创作情况,了解大梅沙村的独特性,关注艺术在深圳分散却不算零星的生长现状,及深圳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的未来方向。

叶志明将自己三个月驻留成果作品取名为《印象•大梅沙》,阳光与海滩、日出和步道、一座老村,中间的人和事,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创作也由此展开。老村的布局和外貌引发遐想,许多低矮的房子,楼梯都挂在楼外,一梯一图画,一门一故事……叶志明尝试用铁器以标志性的符号和人像雕塑,把梯梯门门串连起来,归纳一村的景象。此外,小店主人和外来民工都勤奋、善良而亲和,都深深地打动着叶志明。创作过程中,他以装置的形式,重塑小店和民宅的光影和气味,捕捉村民生活的点滴。

萧昱的作品《竹笼》则是在家居尺寸的空间里,反观内心深处的幽闭感,组织有机生命的竹子材料作为心理投射和引导,物理化呈现思想空间里的支撑与崩裂以及心理塌陷。探究自我牢笼的困境形态,开辟语言方法的自我路径。“不能因为讨厌黑暗就不去研究月亮背面的事物。”萧昱表示。

作为研究学者的杨晓雅,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该计划相结合,她表示,乌托邦在中国语境的“旅行”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国内对乌托邦这一词、书和理念的引进开始,再到乌托邦理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介入,从而引发中西文化对比研究和后续文学创作,在经历了中西文化的历史糅合之后,作为一种符号性文化载体的乌托邦转变了媒介文本形态,由此展开国际流通。创作过程中,杨晓雅将“乌托邦”主题研究方向与此次大梅沙在地项目相结合,与上启艺术合作设计展呈空间,用照片与字句更直观展示了在大梅沙的体验、观察与思考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