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正向激励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意识浸润在日常生活里
在盐田,绿海蓝天皆风景,举手投足皆生态,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蕴藏在人们一举一动的细节中。
晨起上学的孩童知道要将垃圾分类放到不同的垃圾箱内;傍晚归家的白领选择骑自行车出行,减少开车的频率;慕名而来的游客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在海滨栈道上慢行;在区政府上班的公务员将空调温度调至节能状态……这些细微的绿色举动点滴间为城市GEP的增长提供助力。
深圳市环境科学院生态所高级工程师孙芳芳表示,城市GEP继续增长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增绿,二是减碳,三是节能。“城市GEP并不纯然是政府的工作,普通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绿色行动加入到城市GEP的建设中来。”
年均PM2.5浓度保持全市最低;全区无黑臭水体,在全市唯一实现河流、近岸海域、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森林覆盖率达65.7%,建成绿道总长度253公里,率先实现省级宜居社区全覆盖……无论是蓝天、空气,还是水源、绿道,盐田都拥有着引以为傲的人居环境。
在城市GEP的绿色指挥棒下,现有的自然生态资源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换言之,如果水质状况进一步提升,建成区绿道再多伸长1公里,这些都会在城市GEP的核算体系里得到体现。
除了扩充自然生态资源的“含绿量”,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变化进行年度常态化跟踪评估也是增加城市GEP的重要方面。“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让人都回到原始森林里,盐田区的城市GEP改革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盐田区主要负责人说。
带着这样的认识,盐田区正用一些正向激励机制激发人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自觉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正被一些正向激励机制所激发,诞生于2016年的“碳币服务平台”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借鉴碳排放交易理念,盐田区于当年在全国范围率先构建以“碳币”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全民行动计划,每年投入1000万元专项资金,以“碳币”形式,对个人、家庭、社区、学校和企业的生态文明行为进行激励,引导全社会增强生态意识、践行绿色生产、享受低碳生活。
具体来说,碳币系统以“碳币”为基础度量,对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赋予一定的价值量。租乘公共自行车、分类丢弃垃圾、节约用水用电、参加生态文明公益活动、参加绿色生活线上答题……在“碳币”服务平台上,市民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绿色低碳方式来获得“碳币”,进而兑换奖品和优惠。
通过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碳币”体系和生态文明公众平台,盐田区从物质、精神两个层面激励公众生态文明行为,逐步构建起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生态文明建设全民行动机制,生态文明已经成为盐田的社会新风尚。“绿色出行、节约水电,市民在获取‘碳币’的同时,也是在为提升城市GEP作贡献。”盐田区生态办主要负责人说。
从城市GEP的探索实践到标准引领,从党委政府的顶层设计到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一座生态大区的绿色进阶之路中包蕴着改革者的智慧和坚守。
放眼未来,一幅更高质量的“滨海盐田”画卷正徐徐展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也在盐田的实践中逐渐绽放光辉。
■观察
生态文明优势可成盐田“先手棋”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以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重点,着力推动大湾区在科技创新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盐田区位于深圳东部、大鹏湾畔,山清水秀、风景迷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一直都是深圳的领头雁。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宏大蓝图下,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或可成为其入场大湾区建设的“先手棋”。
一方面,盐田的生态资源禀赋优良,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大区。盐田辖区生态控制面积占总面积的68%,森林覆盖率为65.7%,建成区绿化率达45.53%,年均PM2.5浓度保持全深圳最低,全区无黑臭水体,在深圳唯一实现河流、近岸海域、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建成绿道总长度253公里,19.5公里海岸线被誉为“中国最美八大海岸”之一,这些傲人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不仅给了盐田勇当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担当的底气,也为进行深层次、科学化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绝佳的舞台。
另一方面,盐田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已有了较为成熟的改革成果。在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尚缺乏成熟的经验案例,发轫于盐田区的城市GEP核算体系有望成为该区又一个具有全国辐射推广意义的改革项目,为其他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事实上,盐田区的城市GEP核算机制已经在惠州、珠海等地落地,国家统计局、武汉市蔡甸区、贵州省黔西南州、福建晋江市、江苏宜兴市、湖南省韶山市等专程到盐田调研学习城市GEP核算机制,这预示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发优势和改革经验或可成为盐田深度介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从盐田自身的发展上说,生态文明建设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红利还没有被完全释放出来,其背后依旧蕴含着巨大的挖潜空间。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坐标系”下,盐田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