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田区全面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工作

发布时间:2017-06-05来源:南方网编辑:陈琳君

垃圾减量分类的“盐田模式”

如何通过垃圾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改善生存环境质量,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之一。尽管早在20 0 0年,北京、上海等地就被确定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但17年过后,中国垃圾分类的效果仍不尽人意,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相比之下,盐田的一些做法走在了全国前列。

5月17日上午,盐田区沙头角街道上东湾小区内,68岁的退休教师阮稚雯在小区资源回收站旁手把手教居民使用新的垃圾分类设备。上东湾是盐田探索“九分类”精细化垃圾分类管理模式的首个试点小区。今年3月8日,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垃圾分类设备正式“进驻”上东湾,由于是新生事物,小区很多老人起初不会使用。

“前期我花了整整一周时间学习操作流程,学会后,每天早上7点到9点、晚上6点到8点这两个投放垃圾的高峰时段,我都会在设备旁为居民提供指导。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垃圾分类投放,我们的环境会越来越美。”阮稚雯说,退休后她热衷于宣传环保,并身体力行践行环保。

在阮稚雯的带动下,仅两个月时间,上东湾小区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平均参与率达到60%。统计数据显示,未开展垃圾减量分类前,总居住近490户的上东湾小区日均产生生活垃圾约1750公斤。如今,清运公司每天在该小 区 收 运 的 生 活 垃 圾 约1 0 0 1公 斤 ,垃 圾 减 量 约749K G,对实现垃圾源头减量起到了较大作用。

盐田区自2012年正式启动垃圾减量分类试点创建工作。目前,盐田全区228个住宅小区(城中村)已全部开展垃圾减量分类工作,其中43个住宅小区开展“四分类”,185个住宅小区开展“三分类”。盐田同时研究制定《盐田区垃圾减量分类工作综合考评办法》,对相关责任单位实施专项考核,形成分工明确、责任到位、通力合作、全面推进的工作氛围。

在一些地区,由于收运体系的缺陷,垃圾减量分类工作极易出现“前端分类,后端大杂烩”的被动局面。为避免这一现象,盐田区着眼于全流程的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建立了覆盖全区的废旧织物、玻璃等低值可回收垃圾及有害垃圾等分类收运处理体系。

盐田区在全区18所垃圾转运站配备了分类设施设备,二次回收织物、玻璃、纸张、有害、大件等垃圾。为防止可回收垃圾及有害垃圾进入中转站,各转运站还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实时监控。同时,强制要求全区所有参与分类收运车辆安装G PS定位并纳入区过磅系统,收运的分类垃圾统一运至区循环基地,过磅登记后暂存在各自指定定点,通过初步分拣后,交由专业公司进行资源化利用,避免回流至生活垃圾焚烧系统。据统计,2016年,盐田区总计分类回收各类垃圾约2.2万吨,其中低值可回收物、园林绿化、大件垃圾、有害垃圾约6000吨。

在末端处理环节,盐田区选择辖区产生量较大的餐厨垃圾作为突破口,充分引入市场机制,大力发挥社会资本作用,将政府基础设施投入与企业设备、技术的投入紧密结合,不断探索完善餐厨压榨环节及处理工艺,真正实现餐厨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盐田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在居民参与率较高的小区探索“九分类”精细化垃圾分类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垃圾使用效率,下一步,盐田将加快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环境园项目建设,该项目总占地面积约4876平方米,将配套建设生物质原料、生物柴油原料油及园林绿化垃圾、大件废旧家具破碎制气生产线,以及整体废气废水处理等相关设施,设计日平均处理餐厨垃圾200吨,建成投产后可彻底解决盐田区产生的餐厨垃圾。

5月19日,深圳全市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现场会在盐田区召开,深圳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刘庆生率队现场调研沙头角街道上东湾小区和盐田区垃圾废弃物循环利用教育基地,实地查看垃圾减量分类工作开展情况。“盐田垃圾分类这项工作‘外秀而惠中’,既有面子,又有里子,为全市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新鲜经验和示范性样板。”刘庆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