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臭河”化身亲水乐园 盐田着力打造治水新格局

发布时间:2017-10-31来源:南方网编辑:陈琳君

坐拥19.5公里的海岸线,11座总库容达2520万立方米的水库,18条流域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河流(沟),总长约60公里……群水环绕,这是盐田的特色名片,也是盐田治水、管水、用水的特殊情况。

目前,盐田区是全市唯一实现河流、近岸海域、饮用水源水质全部达标的行政区,也是唯一无黑臭水体和严重城市内涝的行政区,日前盐田刚获得了“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全区河流水质均达到地表水Ⅲ类或以上标准,近岸海域水质持续稳定在三类标准以上,其中游客聚居的小梅沙海域水质达到二类水。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敢为人先的努力与落在细节的践行。据介绍,早于2014年底,盐田就率先开始河长制工作机制的探索,时任区长杜玲任盐田河河长。今年7月,应国家、省、市河长制的工作要求,盐田区全面铺开推行河长制工作,河长制覆盖全区18条河流,构建一个覆盖区、街道、社区的河长制组织体系。由区委书记杜玲担任总河长及盐田河河长,区长吴德林担任辖区副总河长及沙头角河河长。河长制实施情况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河长制下,最亮眼的变化莫过于盐田河。总长6 .4公里的盐田河,是辖区内最长的河流。因属山溪性河流,河水陡涨陡落,加上近六成的流域面积分布在城区,2005年以前的盐田河在老街坊袁女士的心里就是一条“臭水沟”。从“经过时要捂鼻绕道走”的“臭河”变身“带10岁女儿上学的必经之路”,这条劣V类河流在整治后成了拥有3 .5公里“亲水长廊”的滨河生态公园。

全面而不失细节,只是盐田治水实践的一个缩影。盐田严守“三条红线”(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落实水资源管理“四项制度”(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盐田区委书记杜玲说:“生态环境建设的最高境界,是人人参与、人人行动、人人享有。”这同样也是盐田治水的新格局。

盐田区环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盐田河流域综合治理为契机,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彻底截污、生态补水、贯通步道、建设公园、提升景观”五大举措,有效提升盐田河水质及水环境景观。以开展“碳币”信用体系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全民行动为抓手,鼓励社区、家庭、学校、企业、个人参与全区水环境治理和节约用水活动,支持海洋环保义工队开展环保活动,不断提高辖区“绿色福利”供给水平,形成具有盐田特色的“人人参与、人人行动、人人享有”治水新格局。

治水有效

盐田区是全市唯一河流、近岸水域、饮用水源水质全部达标,且无黑臭水体和严重城市内涝的行政区。全区河流水质均达到地表水三类或以上标准。近岸海域水域持续稳定在三类标准以上。其中游客聚居的小梅沙海域达到二类水标准。

盐田河为辖区内18条河流中最长的,总长6.4公里,近六成的流域面积分布在城区。盐田区政府用时两年,耗资几千万,从污水治理、防洪改造、景观改造及河道修复等四方面着力,把劣V类盐田河改造成三类水的清流。其中,河道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盐田河日污水截排量达1.9万吨以上。沿河两岸建成3.5公里长的亲水长廊,扩建了约1000平方米的岸边休闲活动用地面积。

治水有招

特点:全面不失细节

海域近岸水体保护:定期开展海面漂浮物清理、积极推动码头船舶岸电和LNG拖车改造,打造盐田港国际生态安全示范港、低碳生态港区

饮用水安全建设:加快优质饮用水入户三期、四期工程建设,于2018年底前实现优质饮用水入户全覆盖,保障辖区居民健康。

水源保护:全面强化三洲田一级水源保护区管理,确保水源保护区内无排污口、废品收购站等污染源。(文:陈盈珊 图:李灿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