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8日)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探索具有盐田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争当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标志性区域,努力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特作如下决定。
一、深刻认识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我区生态环境优美,自然禀赋优越,历届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成功创建华南地区首个国家生态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是我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大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保障。必须以生态文明引领经济、社会、文化永续发展,力争率先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与发展和谐统一,把盐田率先建成深圳最美好的城区。
(二)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是全面打造“新品质新盐田”、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滨海城区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打造“新品质新盐田”、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滨海城区,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率先突破、走在前列,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有效破解发展瓶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优势,使生态文明成为盐田的显著标志和闪亮品牌。
(三)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是辖区居民的共同愿望。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和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关系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为辖区居民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让盐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洁净,让辖区群众享受更多的绿色福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提升民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是辖区居民的共同愿望。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四)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生态立区,瞄准国际一流,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提升居民文明素质和生活品质为根本,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率先建成在全国有引领效应、广泛影响的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
(五)基本原则。
——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各环节,自觉遵循自然规律,充分体现生态优先。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片面的经济增长,努力实现发展更绿色、生态更优质、社会更和谐。
——重点突破,整体提升。优先选择对经济社会发展、区域环境改善、生态制度和生态文化建设有重大影响的重点领域和区域为突破口,通过实施重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项目,整体带动产业低碳发展,民生福利改善,居民文明素质提升,城区生态环境优化,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品质全面提升。
——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充分发挥盐田资源、环境、区位优势,在辖区产业低碳化发展的良好基础上,积极把握生态文明发展趋势,科学规划、分类指导,体现盐田特色,突出文化内涵,彰显山海风格,充分塑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特色。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建立健全政策体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格局。
(六)总体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成低碳产业体系、低碳能源体系、碳汇资源体系和低碳生活体系,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各项生态文明建设指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辖区居民收入水平、文明素质和环境满意度全面提高,基本建成在全国有示范作用、特色突出的生态文明示范区。
到2020年,全面形成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绿色生活方式广泛普及,生态文明道德文化体系全面构建,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提升,各项生态文明建设指标稳定在国内外一流水平,全面建成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成为“美丽深圳”、“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区。
三、科学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
(七)编制区生态文明建设中远期规划。科学分析区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研究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科学合理的GDP核算体系,合理规划发展格局,确定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建立健全盐田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使生态文明理念和要求融入到空间布局、环境建设、产业发展、资源利用、生态保护、人口发展、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
(八)优化空间资源集约利用格局。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管住总量、集约高效的原则,推动产业规划、城区规划与土地规划的协调统一,优化整合发展空间,挖掘城区发展潜能,建立土地资源管理和节约集约用地的共同责任机制。启动小梅沙等重点片区整体改造,进一步推动产业园区整合和旧工业区功能转型升级,鼓励产业项目提高投资强度,提高单位用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土地空间利用效益最大化。
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生态经济体系
(九)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综合考虑能源资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因素,科学调整产业布局,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制定低碳发展区域产业目录,严格产业准入,严把环评审批关口,将生态保护、节能减排作为全区新设施、新项目、新产业的刚性指标。加快传统产业改造,鼓励企业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结合城区空间再造,积极争取国家和深圳重大新兴产业项目布局盐田,发展生物科技产业、健康产业、先进制造业、互联网产业、现代服务业,努力建设国际前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十)推动港口物流业绿色低碳发展。充分利用市、区扶持低碳经济发展政策,鼓励各港口物流企业全面采用节能环保设施设备。推进盐田港后方陆域拖车“油改气”改造,减少碳排放量。完善盐田港国际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不断提高港口物流业信息化水平。推行物流行业共同配送机制,减少空载率,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探索建设国际标杆绿色港口,吸引国际高端物流企业进驻,努力打造国内领先的低碳发展综合物流园区,推动港区发展从集装箱集散地向航运中心转变,物流产业从仓储运输向高端增值业态转变,港口交通运输仓储物流业万元能耗比和碳排放量明显下降。
(十一)积极打造生态旅游品牌。以东部华侨城和大、小梅沙景区为龙头,充分利用海滨栈道、登山环道,深度开发以山地休闲、滨海度假为主题的旅游精品线路,形成山海特色高端生态旅游中心。坚持生态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建设生态环保示范基地,开展梧桐山三洲田登山环道景观概念规划,从交通体系、生态环境、景观功能等方面着手,完善标志指引及配套设施,全面整合梧桐山风景区、三洲田风景区,开发拓展生态旅游资源。深化旅游企业绿色创建,优化旅游节庆活动举办方式,打造盐田特色的山海生态旅游品牌。
(十二)积极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利用。强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坚持“一水多用、重复利用”,加快非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争取到2015年,全区实现“万元GDP用水量≤8.6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0%、节水器具普及率≥98%”目标。完善固定资产投资能评制度,对高耗能项目从源头把关。加大对重点耗能领域政策引导,鼓励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利用市场化机制进行节能改造,推广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加大公共财政支出倾斜力度,实施节能减排资助计划,到2015年,实现全区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20%。
五、开展宜居建设,构建生态人居体系
(十三)积极推广低碳设施和绿色建筑。制定低碳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方案,提出各类设施的设计导则或要点,确定低碳市政的基本框架体系。制定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激励政策和扶持机制,制定绿色建筑发展监督检查考核机制。严格项目规划、设计、报建审查和安全文明施工监督,减轻建筑材料产生的环境负荷,最大限度减少建筑垃圾产生和外运。支持现有建筑进行绿色建筑改造。到2015年实现政府投资新建房建类项目100%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项目开展绿色建筑设计、施工和营运。不断提高社会投资项目的绿色建筑比例,逐步达到50%以上。
(十四)率先建成优质饮用水入户示范区。以完善水源利用体系和原水输配管网建设为重点,加快推动东江引水工程盐田支线项目建设,形成双路源水供水格局,提高供水保障水平。进一步优化辖区水厂布局,关停工艺落后、设备陈旧的小水厂,加快推动制水工艺升级改造。力争2015年建成优质饮用水入户示范区,辖区公共场所实现直饮水全覆盖,让辖区居民享用优质饮用水。
(十五)全面实施绿化提升工程。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区经验,统一设计,加强管理,突出特色,高标准打造绿色生产、生活空间。强力推进生态复绿和绿化提升行动,稳步推进城市绿化提升计划,实施绿地增量、公园建改、绿化升级、绿道完善、立体绿化等工程,围绕辖区主次干道、居民小区和重要节点,整体改善绿化档次,大幅提升可视绿量,在全市率先消除黄土裸露,不断提升全区绿化建设管理水平与质量。
(十六)全面实施垃圾减量分类处理。全面推进垃圾减量分类,完善收集、运输和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运营管理体系,健全社区垃圾分类回收网络,全面推广前端分类、就地处理、精细利用的“盐田模式”。积极引导居民养成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物尽其用、减少废弃的文明生活习惯,促进源头减量和资源回收。2013年,实现垃圾减量分类小区启动率达到50%,社会餐饮企业和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实施餐厨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十七)构建低碳公共交通体系。完善辖区绿色交通整体规划与设计,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和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水平,大力推进地铁八号线实施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深化水上巴士客运系统的规划研究与实施,拓展自行车交通系统与步行交通系统建设,构建轨道交通、公共道路交通、登山系统、滨海步行系统、自行车系统和海上交通等六大低碳交通体系。
六、提升环境质量,构建生态安全体系
(十八)率先建成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区。严控生态保护铁线,坚持城区规划和项目建设必须符合生态线划定范围及相关管理规定,保证生态保护区不受侵犯。切实保护好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强化水土保持工作,在建成“国家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区”基础上,建设措施配置合理、建管机制健全、建设管理规范、综合效益显著,集中体现水土保持综合防治特点的“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区”。
(十九)加强重点领域污染治理。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按照“正本清源、截污限排、综合治理、建管并重”方针,全力推动市政排水管网改造、城中村(旧村)排水管网改造、排水达标小区创建、河道提升等工程,到2015年,实现排水达标小区覆盖率国内领先,全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8%以上。开展蓝天行动,全面整治黄金珠宝首饰加工等工业废气问题,积极推动国Ⅳ柴油强制使用。加强盐田港后方陆域等重点区域噪音、粉尘等污染源整治。加强海洋环境保护,专题研究盐田港货柜轮船废水、废气、废油和废物对我区空气和海洋环境的影响,推动实行货柜轮进港24海里内禁止使用重油的国际惯例,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防治措施。加大生态环境执法力度,及时制止、严厉打击违法开发、违法排污、破坏生态环境的各种违法行为,始终保持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
(二十)不断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建成全区三防视频监控系统,提升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灾害应急处置能力、灾害应急救助能力,有效防范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大力普及防灾减灾知识,进一步提高民众灾害防范意识和防险避灾技能。建成和完善辖区山洪截排系统,加快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进一步提升盐田河、沙头角河防洪标准,全面提升辖区基础设施防汛抗灾能力。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台风暴雨应急处置体系。加强生态修复,有效防范生物灾害,全面保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二十一)全面提高环境监测效能。2013年率先建成环境保护监测监控系统,实现对全区废气、污水、噪声、重点污染源和防治设施全天候、全方位在线监测,实时掌握我区环境整体状况和突发情况。建设危险边坡及建筑挡墙人工监测体系。探索建立科学的碳排放监测和控制体系。建设数字环保系统,整合环保审批资源库、污染源信息库、行政处罚案件库、公文和法律库等资源,全面提高我区环境污染监管水平。
七、加强生态文明软实力建设,构建生态文化体系
(二十二)培育发展生态环保社会组织。充分运用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完善孵化机制,积极培育生态环保社会组织,不断提高社会组织的自治能力和运营能力。加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生态建设服务力度,充分调动社会组织积极性,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构建社区、社团和社工“三社互动”工作格局,进一步拓宽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域和渠道。
(二十三)积极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将生态文明内涵融入机关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旅游文化、群众文化建设各方面,努力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态文化宣传精品,进一步提高辖区居民生态环保意识,让生态保护理念转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加强生态保护宣传阵地建设,建成海洋文化园,充分利用区档案馆、图书馆、非遗陈列馆等文化设施和街道社区文化服务网络,大力宣传生态文化,营造生态文明建设良好氛围。
(二十四)动员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工程,充分发挥各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的作用,不断扩大生态文明建设的覆盖面和参与度。引导督促企业公开环境信息,鼓励支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制定生态文明行为规范,实施“小手拉大手”生态文明创建工程,强化学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强化社会监督,坚决曝光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开展生态文明企业、社区、家庭、市民评比,政府带头,全民参与,推动全社会积极践行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形成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绿色消费的生态文明新风尚。
八、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二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成立高规格的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指导监督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各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环保水务局,负责研究制定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具体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创建工作。区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确保各项任务要求落到实处。
(二十六)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充分利用社区民意表达工作室等民意表达平台,发挥“两代表一委员”的主体作用,建立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诉求代理、民意调处、服务评议等系列制度,对事关公众重大利益的生态文明建设项目,提高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决策的程度,不断提升科学决策水平。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以创建服务型政府为目标,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原则,理顺各职能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职责关系,努力形成权责统一、分工明确、协同推进、运作高效的工作格局。
(二十七)完善激励措施。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投入,研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物质补偿与激励政策,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重点支持有条件的港口物流、旅游、传统工业企业进行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改造。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生态文明项目建设,鼓励绿色发展基金落户盐田,对获得市以上绿色建筑认证并授牌的建设单位和项目予以奖励,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和活力。
(二十八)增强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能力。研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生态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普及推广。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充分调动和发挥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人才高地,为辖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二十九)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按照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和任务分工,研究制定具有盐田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政府工作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纳入政府部门绩效考核体系。严格落实督查督办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对责任单位工作的跟踪督办,对未按要求落实工作的相关责任人,严格追究责任,确保全面建成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